故事的起源是一件小事,有天带早早去弟弟家玩,早早想玩弟弟的车,眼看两个人抢起来了,我连忙让早早松手,告诉她玩具是弟弟的,弟弟有权利决定要不要给你玩。
要说早早在外人面前真是给足了老母亲面子,马上就不抢了,但过了一会,她忽然满是委屈地问我,妈妈,每次别人来我家玩,我都得让着人家,但到了别人家,为什么我还得让着人家?你为什么总要求我,不要求别人呢?
一时语塞,是呀,我们天然地希望孩子能够懂事有礼貌,但懂事的孩子也许心里已经委屈了很久了——为什么永远都是那么我在让步,为什么妈妈总是不站在我这边?

有个懂事的孩子是一种什么感受?
对家长来说,因为孩子看上去行为得体,家长经常听到的是赞美,会想当然认为自己的教育是相对成功的,因此也不大会“三省吾身”。
而对懂事的孩子来说,他们接受家长替他们做出的决定,当然也会因此常常得到“你真懂事“的夸奖,但这份懂事,是出于对环境充分的信任,还是仅仅出于讨好别人的目的,由此带来的心理成就是不同的。
在充分的信任中长大的孩子,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尤其明白规则的公平性,他要遵守,别的孩子同样要遵守,在规则内,他有自行选择的权利,无论选择什么,背后都是他能够承担的可预见的后果。
在潜移默化中,孩子能够逐渐培养起独立自信、开朗乐观的品质,懂得换位思考,这样的孩子也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如果是出于讨好别人的目的,孩子表面看起来顺从听话,接受父母“我是为你好”的设定,却时常要压抑自己的想法,期望从“懂事”的表现中获得别人的认同,他们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别人的感受,或者说是照顾别人感受之后得到的那一点点肯定。
对于家长替他选择的结果,只能被动接受,所以大概率上会悲观地认为自己是受委屈的那个。这个逻辑已经被现实演绎了无数遍,很多“懂事“的孩子在长大后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会觉得不幸福,原因大抵如此。
孩子是一种内心敏感细腻的生物,懂事的孩子尤甚。

保持平等的家庭关系
80后的这一代父母,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在学习成为更好的家长,但即便如此,平等的家庭关系,仍是我们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实践的课题。
由于我们是被命令管教约束长大的,骨子里仍旧摆脱不了上一代的印记,在你好我好时,我们希望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但出现矛盾时,却难免把他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要求他遵从我们的意愿,这种拧巴,其实也很无奈。
我们要做的最根本的改变,是时常提醒自己,平等,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大的尊重。
权威来自守信。不少父母在小事上随意地许诺,又很轻易地推翻,以为无伤大雅,殊不知这些小事就有可能毁掉你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
依恋来自陪伴。父母要尽可能多的陪伴孩子,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陪他做游戏,陪他读绘本,陪他画画聊天……亲密、依恋、信任就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中建立起来。

共同维护规则的权威性
遵守规则,是懂事的孩子共同的特点。但对家长来说,规则要有合理的界限,界限,可以帮助我们定义什么是我,什么不是我,什么是我拥有的,什么不是我拥有的。
界限给孩子划定了一个安全的的活动区域,在这个范围内,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处理方式,而且不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更难得的是,能够锻炼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凡事依赖父母。
从本质上说,懂事的孩子,不仅知道如何遵守规则,更知道如何尊重别人的界限。
在合理的规则下,父母应该做的,是对孩子的选择给予充分的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以及对同一种行为的反应,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强化适宜的行为,抑制不适宜的行为,孩子才能逐渐形成自觉的、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及时修复沟通中的裂痕
亲子沟通中出现问题和摩擦,往往是父母和孩子不能相互理解的结果,父母认为自己的权威不容置疑,孩子认为自己的想法不被认同。
所以,请家长慢下来,听听孩子的声音。事实上,只要孩子察觉到父母理解他的观点,他反而会更愿意听取家长的意见,一起解决问题。
试着和孩子平等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好好听话,才能好好说话。
当父母出于某种原因做了错误的决定,打破了规则,如果当下没有及时纠正,事后也应当真诚地与孩子重新探讨这个问题,大方承认自己的失误,和孩子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父母身体力行、帮助孩子强化规则意识的过程。
没有天生优秀的父母,在育儿的路上,我们都有犯错的时候,重要的是及时修复亲子关系中的裂痕。

总之,懂事不是无条件退让,而是在尊重规则的同时,用良好的修养来面对周围的人和事,身为父母,这把钥匙就在我们手中。
懂事的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快乐,
当他长大成人,希望他可以不再心疼儿时的自己,
幸福感,也许就是一件触手可及的事。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