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聊不同孩子之间学习的差别。
诺诺这个学期正式成为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她早已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学习。当初之所以让孩子就读这所市里的学校,主要是受学校的理念影响,那就是重德,用德来润身,因此我决定让孩子来到这所学校接受小学的教育。
有一次,我女儿回来跟我讲:“妈妈,我们年级有两个班总是得五星班级,而我们班都没有得过。”我也会安慰她说,那你努力帮助你们班,让你们班争取得五星班级好不好。我女儿嘟囔到,可是我们班里总有几个调皮捣蛋的人,他们故意捣乱,所以我们班总挨扣分。我继续说到,那你就做好自己,让自己发光发热,做他们的好榜样,这样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向你学习,整个班级就会越来越好啦。
说到这里,我想表达的是,我女儿说的总是那两个班得五星班级,那是学校的特殊安排。我知道我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女儿进入这样的班级,但是我想说的是家长的教育才是重中之重。
咱也没有在这个学校呆过,这学校的理念听着很美,但我不太相信它真的能很好的运用和实践。要知道啊,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啊,如果你身为家长都保护不好,千万别奢望学校和老师。好学校因人而异,只有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好的,而不是那些大众认为的好才是好。
尽管我女儿没有在那种班级,只是随机安排的班级,但是我并没有多担心,因为孩子成长,孩子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对她的影响。
首先,在学习上,诺诺从来没有让我担心多少,所有在学校的学习、作业等,她都非常自觉地去学,去听、去做、去表达。由于上班的路途非常远,再加上每天下班的晚,每天回到家几乎是晚上的八点钟,每次回到家她早已经做完作业、洗好澡、煮好饭在家等我。她有空下来做得最多的是听故事,绘画,这成了她每天必做的事。
在这一点上,有时候我觉得挺亏欠她的,因为像她这样年龄的孩子,放学有家长接送,回到家洗手可以直接吃饭,根本就不用做什么,相反,我女儿除了早上我送她上学,下午她都是自己走路回家,把家里该做的家务也都做了,该完成的任务也都完成了,这注定了她也许比同龄人成熟,独立。
昨天,带着女儿去隔壁邻居的家里,斌斌是一个男孩,今年已经是五年级了,在他家里,我们聊了一会天,斌斌不断地从嘴里发出声音说:“好无聊,好无聊。”我问他:“你怎么无聊呀,跟诺诺一起玩呀!”他来了一句,有什么好玩的。我继续追问他,那你想玩什么?他说想看电视,想玩手机。
原来呀,他的心思全放在电视和手机上了,经过了解,平时斌斌跟着奶奶在家,父母白天要上班,晚上回来也是各自看手机,他自己又没有什么爱好,只有电视手机才是他的精神寄托。
再一问,他还是个学困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作业书面非常潦草,每个学科都是不及格,也不想学习,作业是属于拖拖拉拉的那种,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完成的任务,看得出来,他的学习生活过得很痛苦。
诺诺和斌斌之间的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我认为这一切归结为家庭教育的引导,有些人会说,这种体制教育一般黑啊,每天给孩子刷题、考试……,把孩子的所有兴趣都搞没有了。
的确,体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但作为家长,我们是可以让孩子在体制下健康成长的。教育家苏珊·克鲁格提出了“学习成功金字塔”这个概念,他将“学习成功金字塔”所需的“积木块”减少到3块——信心、自我管理、学习,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按照“学习成功金字塔”去做。
1.增强孩子的信心。
“信心”,这是克鲁格“学习成功金字塔”的基础,是孩子能够学会新知识的自信。原因是在某种程度上与大脑化学有关。
不管我们接收哪种类型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会沿着脊髓向大脑的神经网络传播。大脑获得这些信息首先是情感中枢,情感中枢的作用是确定信息对我们的安全是否构成威胁。如果感知到威胁,大脑就会出现逃跑的反应,或者说是回避这种威胁。比如,孩子在被老师或者家长严厉批评后,他感知到警觉程度很强,此时大脑为了保护自己而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包括了学习。
所以,通过威胁或指责来强制孩子学习是无效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真正的信心,认定孩子是有能力自己学习的。倘若你的孩子必须花很多时间才能学好,那就原谅他天资不够聪明,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标记他自己的进步,只要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学习的自信就可以满满培养起来。
2.自我管理的能力。
自我管理就是自己安排好时间、资源、工具和沟通方式,确保有效学习。自我管理是一项可能被埋没的技能,我们学校的教育着重要求学生遵守严格的时间表。为此,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比如,让孩子自学一门外语,那么就要让孩子列出一份说明如何进行练习和自我测试的清单,最后,将母语文字翻译成正在学习的外语。
有一句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每一个步骤,将会让孩子节省大量时间,帮助孩子学习更多的内容。
3.学习
当前面两个都做好了,随着孩子的信心和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其实已经做好了学习的准备。但是很多人认为应当从第三层开始学习,这是不对的,一个孩子树立了自信心和解决了自我管理能力的问题,他的学习不会太差。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做到了以上三点,甚至更多的时候,自己的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