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临关山,生态文化山城展新颜;福降汭水,绿色能源之都迸活力。位处陕甘宁交汇之地,融入西兰银经济之圈,西北重要煤炭基地,全省实力首强县市。赖天公造化物阜民丰,幸气候温润山清水秀。古因华尖山有亭而得名,今靠煤电开发而闻世。
陇上华亭,岁月峥嵘。万年之前,先民耕种狩猎生于斯,商末周初,芮卢两国先后轮替辖此地(1)。秦皇祭天五台山,上下两“畤”祀炎黄(2),汉武帝巡幸经陇山,张骞出使过回中,丝绸之路连华亭,汉景帝专设呼池苑,皇家马场美名传(3)。及至北魏普泰年间,筑城置镇;隋大业元年,始设为县。日月轮回,朝代更替,华亭隶属几经变易。近代以降,县运乖舛,犲狻威凶,土匪横行。华亭人民踔厉奋起,反抗暴政,剿除匪患。长忆李义祥地下播火(4),举镰刀,扛铁锤,工农革命如潮涌;回想抗日烽火正炽,救国会、救援会,救亡图存报家国,四千男儿奔前线,百名将士陨疆场(5)。艰苦卓绝闹革命,雄鸡一唱迎解放。
美丽华亭,毓秀钟灵。煤炭、陶土、石灰石,皆为富矿;核桃、蕨菜、中药材,颇具盛名。莲花台、米家沟、双凤山,凤鸣仪州绘就如画美景;石拱寺、海龙洞、野狐峡,古迹胜地展现人文景观。药王洞见证孙思邈撒籽种药之故事,仙姑山讲述三公主拉山聚海之传说。巍巍关山横亘连绵,莽莽森林涵养水源。古有皇甫氏家族文韬武略,今存皇甫山遗址见证历史(6)。赵时春嘉靖年间显才俊(7),马铭传赴台推洋务(8),幸邦隆办学倡文明(9);王有福自创“架子鼓”,三次进京献艺受嘉奖;庄稼汉爱演曲子戏,申报国之“非遗”成美唱。君不见“四馆两中心”书画飘香,人民广场歌声扬;莲花湖畔芳草萋萋喷泉涌,影剧院里开会演出气氛浓。全国文明县城,宜居宜游宜兴业;国家园林县城,如诗如画如锦绣。开放、包容、创新、争先,彰显华亭人民之性格;东关、西关、上关、下关,关不住华亭满园之春色。
魅力华亭,政通景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转型跨越,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县。君可见,工业基地林立,招鸾引凰。华亭煤业,华能控股,现代化矿区崛起;大型电厂,中水看好,煤电产业如火如荼,中煦公司甲醇项目已见产品,安口古镇电瓷陶瓷远销各地。君可闻,铁路公路交构,连通城乡。上关乡核桃,皮薄瓤甜;马峡中药材,大黄品优。温棚养牛成规模,蔬菜种植科学化,新村建设、移民搬迁,城乡一体,加快发展。
壮哉,华亭!绘建设之蓝图,兴千秋骏业;振腾飞之雄翼,展万里鹏程。干群扬帆奔小康,犹乘势而上;综合实力要增强,正奋力以争。跻月乘云,强县富民,君其待之。
华亭巨变,愧无妙笔;惶作小赋,维祝维颂。
注释:
(1)据《华亭县志》记载,商末周初,华亭属芮国、卢国,后芮并于周。此后华亭为戎那,属义渠。
(2)公元前422年,秦灵公在轩辕氏黄帝祭祀天神的遗址“吴阳武畤”(今五台山之阳的莲花台)见“上畤”以祀黄帝,建“下畤”以祀炎帝。公元221年,秦始皇率护卫三千,经秦御道前往关山莲花台的“上下畤”举行声势浩大的祭天活动。
(3)汉景帝(前156—前141年)刘启继位后,在今华亭所设的“呼池苑”被辟为皇家专用马场,当时境内有马几十万匹之多。
(4)李义祥( 1908.-1976.10)镇原县小砚乡惠家沟门人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到安口工矿区开展共产党的秘密工作,来往于平凉、崇信交界的老北山、华亭高山(今上关)、陇县等地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革命道理,发展共产党员。到1944年9月,平、华、崇、陇地带已建立共产党支部8个,有党员53人。李义祥是共产党在华亭建立组织的开创人,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亭第一任县长。
(5)据《中国共产党华亭历史(第一卷)》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华亭县应征参军参战者达4000多人,华亭藉阵亡官兵108人。
(6)明统一志载:“朝那古城在平凉府之南”。明《平凉府志》述:“隋以前孝秀举士,郡置中正,人取门阀,故凡言皇甫氏者,必归朝那,其圣哲皆属华亭。炀帝病孝秀之伪,唐文皇戒门阀之害,始置科词赋策士,皇甫散居它方,不复重乡里矣”。仪州古城西抵华尖山麓,皇甫山连华尖山,传说系皇甫氏家居之别墅。下有九龙池,为当时著名游览景地,池废九曲址尚存。皇甫家族中列入历代县志人物篇内的有汉度辽将军皇甫棱、度辽将军槐里侯皇甫规、晋朝议郎、著作郎皇甫谧、南北朝太尉、镇西将军皇甫真等20余人。
(7)赵时春(1509-1568)字景仁,号浚谷先生,出生于华亭县河西乡瓦坊村剡家沟。十四岁应童子试为第一,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后授户部和兵部主事。仕途上“三起三落”,解官回家乡后协助县令兴修了惠民渠等水利。一生写下了数以千计歌咏陇东山河的诗篇,描写华亭的就有百十篇,历时七年撰就《平凉府志》。
(8)马铭传,清代华亭马峡人。1884年7月以福建巡抚幕僚(参谋人员)身份,赴台督办台湾置省事宜。台湾建省后,又积极向台湾省首任巡抚建议推行种种洋务运动,为台湾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9)幸邦隆(1879-1952),华亭县原南川乡武村铺人,先后就读于华亭仪山书院、平凉柳湖书院和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博物科,1911年在平凉柳湖书院任教,1912年回人高小、初小教员、校长,大力执行省府制定的《强迫男女学童入学章程》,严格督学制度,注重教学质量,积极筹资,整顿学田,修建新校舍,带头自捐银币400余元支持教育,捐赠70余亩作为学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