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犯了两次错误,得到了两个学习的机会。一个轻松拥有,另一个却苦苦挣扎。
先说第一个吧。
早上出去买菜,下楼走在路上才发现没戴口罩。心情就应了那句话“没戴口罩出门就像裸奔”。回去一进门我就说:“我刚才犯了一个错误,忘戴口罩出门了。大家来帮我想想办法解决吧,我们来头脑风暴,每人想一个办法出来帮帮妈妈。”
弟弟听完就说:“我想到了,你就像樊登老师讲的,出门的时候念出来要带口罩。每次出门你就念你要带的东西,这样你就不会忘记了。”
“好的,谢谢,如果妈妈出门忘了念出来:口罩,手机,钥匙,你就提醒妈妈啊。”我谢谢弟弟出的主意。
轮到哥哥了,他说:“你拿一个可以封口的保鲜袋装两个口罩,放在出门拿口罩的地方,这样就能记住了。”
好家伙,提醒我了。
我谢过他们后说:“妈妈也想到一个办法,我现在就去拿两个保鲜袋,然后每个保鲜袋都装两个口罩,把它们放在我出门可能用到的两个包包里。这样不管我出门拿哪个包,有没有戴口罩,都可以从包包里找到备用口罩了。”
把错误当作是学习的机会,这种感觉太好了。
晚上发生的事情,就没那么好玩了。
共读活动结束后,准备洗漱睡觉。可是两个孩子却玩闹起来,不一会儿弟弟就带着哭腔过来告状:“妈妈,哥哥踩了我的鞋子,你要批评他”。
刚好早上看了《正面管教》谈到不要插手打架的事情。我就说:“妈妈相信你们可以自己解决好这件事情。”
结果谈不妥。
我只好说:“你们出去外面谈吧,妈妈不想看到你们生气,自己也生气。”
我把他们“赶”到门外,没想到他们根本就不当回事,继续在门外争吵。
(孩子很聪明,哪怕你一点点的不尊重,他们都能感觉到。而如果不尊重孩子,你就无法赢得他们的合作。)
“你们这样在外面吵像什么呀?人家上下楼梯看到你们这样吵会怎么想?”我没好气地说。
“人家会想你们做家长的教的孩子没教养。”哥哥嬉皮笑脸地说道。
“快进来!”我被激怒了。
他们进来了,门却没关。
“为什么不关门?谁后面进来不关门的?”我怒气冲冲地吼道。
“不是我”
“也不是我”
他们谁也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去关门。
我只好命令哥哥去关门。
“为什么?”他大声喊道,带着哭腔。然后“砰”的一声,他把门重重地摔上,马上朝书房走过去,又“砰”的一声摔上门,把自己关里面了。
我像一只愤怒的狮子。
学什么控制自己!这怒火必须一吐为快,我憋得太难受了。
(愤怒来的时候真是生气得要死。)
“你再不出来洗澡,马上就到睡觉时间了。我就去洗了,我按时睡觉的话你还要帮我把家务做了啊。”我对着书房“威胁”哥哥。
没有动静!
我只好自己去洗澡了。
洗澡的时候我得以平静下来。但是我仍不知这问题该如何切入去解决?
我突然刚起《非暴力沟通》,我问自己:我刚才生气是什么需求没得到满足呢?
是被尊重!我觉得孩子那样对我使我觉得自己做父母不被尊重。
然后我又继续想:刚才叫孩子做我的家务,是惩罚还是从错误中学习呢?
更像是惩罚!
我这样的行为,言行举止是在教孩子正确做事吗?
明显不是!
思来想去,我决心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成为负责修水管的那一个。我想如果水管爆裂我不修的话,那后果多麻烦,多严重!
仅就念头一转,孩子似乎就能感应到正能量一样。
我正在刷牙,他就开门出来开心地叫我“妈妈,妈妈,我刚才作诗了,你快看。”
听到他的声音,我的心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妈妈,我现在要做家务了,我来洗衣服。”他主动做起事情来,态度来了180度转变。
我也去拿拖把拖地。边拖边想:我们总是教孩子好好说话,自己却动不动就发脾气。自己没做好却要求孩子做好,这是多可笑的逻辑啊!
睡觉时,因为时间晚了,我们就口头说了“睡前六件事”,没有书写记录。
我向孩子们坦诚:妈妈犯了一个错误,在你们争吵时让你们到门口商量解决问题。结果证明妈妈这样做是错的。明天我们再一起讨论更好的解决办法来好吗?
“好。”他们一致回答。
这就是我的第二个错误,长长的错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