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人张继的《长相思》,对士兵满怀同情: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诗人张继的《长相思》,对士兵满怀同情: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作者: 来点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20-11-17 16:53 被阅读0次

    情感种类是比较复杂的,就说与相思有关的诗歌,因为各人感情侧重点的不同,也会相应产生出风格迥异的作品。乐府杂曲歌辞《长相思》,在诗歌史上,就曾经诞生了诸多首。不说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也不说李煜的“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更不说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

    今天单说写下名篇诗作《枫桥夜泊》的张继,也曾经写下一首小诗《长相思》,与其它的充满相思恋情的作品不同,在这首诗里,既有对亲人的思念,更多地却传递着对戍边士卒们的同情之意,十分值得欣赏。

    《长相思》

    【唐】张继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他的生平事迹模糊不清,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其与刘长卿友善,病逝在任上洪州(今江西南昌)之后,托孤于刘长卿。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未过多长时间,其妻亦殁于洪州。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在遥远的戍边之地,带着满腹怀念之情,眺望着故乡所在地的方向。固然距离阻隔了脚步,但是思念却穿越了时空。时光多么的无情,比时光更加无情的却是人世的战争。我们的离别,从缕缕青丝转为皑皑白发,仍然没有相见的归期。

    此处的辽阳,本身是汉朝置为县级管理机构,在晋朝时期被废止。随着时光流逝,早已拥有了丰厚的含义。正因此,唐朝诗人习惯以辽阳为代称,泛指辽东地区征戍之地,寄托着士兵对家中亲人的深情厚谊。沈佺期的《古意》诗中,曾写道:“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便是此种用意。

    长期征戍边地,把一个个少年儿郎变作了白发老翁,让他们把自己大好年华都贡献在边境之上。可是到得最后,却只剩下孤家寡人一个,家人和朋友,都只能存在梦境里面,用来怀念而难以再见。这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的由来所在。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春燕,候鸟南来,年复一年,视为报讯。春燕传信,与鸿雁同类。这里牵扯到珊瑚枝,有人以为当时燕子歇息落脚之处。终归无法舒展念头,却又没法找到更深的理解。

    这里用上“珊瑚”,总觉得有些另外的意思在里面,反正第一个念头想到的是“树到猢狲散”这句话。在此,把“珊瑚”颠倒过来,则变成了一个“猢狲散”的趣味性理解。但这只是我自己的未尝正确的一点儿想法,仍没有把握来自圆其说,毕竟,阅读者并非创作者。

    就像“春燕”被赋予了书信的象征一样,难道“珊瑚枝”就没有“树大分杈,人大分家”的意思在里面吗?想来物象的灵活运用,在诗人的笔下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代在进步,可是思想在某些部分上面的变化,其实并不大。

    此首诗,大抵应被当作妇人思念远方戍边丈夫的,这只是普通的理解,也是最为常见的看法。简洁明了的主题背后,实质上更多地包含着诗人另外一种情感上的抒发,即对戍边士兵们牺牲自己美好年华的叹惋之情。

    所以,这里的长相思,不仅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怀念,隐藏在内部的,或许还有对残酷战争的无情鞭挞。可惜,这个声音显得有些微弱,无法振聋发聩,使人警醒,徒留遗憾在人间。放眼现在,这个世间上的战争又何曾断绝。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人张继的《长相思》,对士兵满怀同情: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tf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