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隆寺经幢,2006年被确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那时,大唐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了。不过,有一种佛教宗派却迎来了一段辉煌时光。
![](https://img.haomeiwen.com/i72429/ad9b3975c5e952c2.jpg)
唐代,汉传佛教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现在人们常说的汉传佛教八大宗派,都在唐朝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其中有一派最为神秘,那便是密宗。
在信众心中,密宗佛典以经文中的陀罗尼咒最为重要——陀罗尼咒不需翻译,只需以汉字标记梵文读音、对经咒进行音译即可。而以陀罗尼咒为主体的佛经,便是陀罗尼经。
唐人翻译的陀罗尼经不少,其中影响最广的,无疑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就是法隆寺经幢上刻的佛经。
![](https://img.haomeiwen.com/i72429/a2b74c33d4375145.jpg)
唐宋时,人们习惯在经幢上刻佛经,立于寺院大殿前或山门前,以收普度众生、消灾祈福之功。最初,这些内容出现在幢、幡等丝织品上,在寺院内外迎风飘扬,好不显要。不过,为了佛经内容及承载它们的物质载体能长久保存下去,人们逐渐习惯于将佛经刻在石头上——其中有些留存到今天,便是那些石质的经幢。
经幢上,最重要的自然是刻有佛经的幢身,而以幢身为中心,整个经幢从下到上可以分为底座、幢身、幢顶三部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72429/7e72d71292c347e8.jpg)
底座在结构上,起支撑幢身之用,最初较为简单,越到后来,越繁复精巧。法隆寺经幢的底座,原有两层束腰,可惜在维修加固后,下层束腰现已无法看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72429/1c26befefc9c13a6.jpg)
幢身如前所述,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供养人、工匠等信息。
![](https://img.haomeiwen.com/i72429/0104e7764c0d578e.jpg)
幢顶,结构上的作用,当然是保护幢身,防止风吹日晒侵蚀、破坏幢身上刻的内容——毕竟,展示并保护幢身上刻的《陀罗尼经》(尤其是经咒)才是大家修造经幢的初心。
不过,经幢这种建筑,在中唐以后,开始越来越重视细节,特别是在幢顶部位,加入了一系列的工艺技巧与文化元素。
幢顶的中下部,由华盖、宝珠、仰莲等元素组成,在保护幢身的同时,营造出繁复精巧的装饰效果。
幢顶上部损毁有些严重,最初的形状已不可得见。而经幢顶部因历史原因已缺失,故法隆寺经幢给人的整体感觉,无论是比例还是韵律,都略有欠缺。
![](https://img.haomeiwen.com/i72429/530c574230bac796.jpg)
这座法隆寺经幢,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留存至今,委实不易。
2019.5.26 浙江金华参观
2023.10.7 浙江衢州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