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的金安光大爷,在西皇城根北街上经营一家小店,卖挂历已经30多年了。他说自己有个梦想:开家挂历博物馆。
2019年12月14日这天,约了人为着某个事情出门。到北京三十九中学站下车,一时间有点儿转向,不知道该往哪儿走。凭着直觉随便选定个方向,没走出两步就看到街对面一水儿灰墙的衬托下,在某院门口赫然贴着大红色的招牌,其中尤以反复出现的“挂历”2字最为夺目,内心OS:这都快2020年了,竟然还有这种上个世纪的产物?好奇心驱使下走过去看看,这里就是金大爷的挂历店。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初是挂历生意的“黄金时期”。80年代初,卖一本挂历将近10元,利润2元。“一个月工资才三十多块,很多人都舍得花10块钱买本挂历。”年底给员工发一本喜庆的挂历成为那个时候工作单位的时尚;到了1990年前后,“拉来一车,没卸完车,就都卖出去了,卖1万本挂历不成问题。”90年代中期以后,挂历的原有功能逐渐消失,挂历销售日渐萧条。
现在,仍然坚持购买挂历的大多是老年人,“不少老主顾都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年年都来这里买你的挂历,要是哪一年年根儿我还没来,老兄弟,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吧。’”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早先流行的挂历图案慢慢被淘汰了。“在80、90年代,名车挂历卖得非常火,因为那时私家车就是‘致富梦’的代名词,而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汽车,人们对汽车的热情也就没那么高了。”金安光说,“美女挂历也一度非常受欢迎,不光小伙子喜欢,大姑娘也买来效仿模特的穿着打扮。如今年轻人不再买挂历,美女挂历也就失去了销路。”从最初的毛阿敏、刘晓庆,到后来周迅、还珠格格,还有国外的玛丽莲·梦露,现在“坚守岗位”的只有一个范冰冰了。
如果你以为金大爷的小店只是家“过时”的挂历店,虽不至于说是“错”的,但并不能算是全面的理解。其实金大爷接受过无数中外媒体的采访报道,这家小店也屡屡曝光,是家相当有知名度的小店。搜索“金大爷+挂历”关键字,便可以找到很多,其实上文中除图片说明的两大段,便是从其中摘录的。
早年间,金大爷因工致残,40岁左右内退,便借着下海的浪潮,做起了挂历的生意,到今天,已经30多年,每年只在正月初二那天休息1天。谈到对未来的打算,金大爷表示,只要自己身体还健康,就会继续经营挂历店。“我舍不得那帮老年顾客。”他还计划把收藏了几十年的老挂历全部拿出来展览,让人们通过观赏老挂历来回味那些逝去的岁月。
Enjoy Your Hutong Trip!
-END-
喜欢这篇文章吗?
记得分享给朋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