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

作者: 素衣月 | 来源:发表于2020-11-06 18:24 被阅读0次

    上周五晚上,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讲述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传奇人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作为一部有一定观影门槛的高分文艺电影,它的排片不多,但单场观影人数也不算少。虽然默默无言,却有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在空气中流动。是对诗词、对古典文学、对叶嘉莹先生的爱与敬意,让我们聚在这里。就像电影中,叶嘉莹吟诵其创作的《鹧鸪天》:

    广乐钧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
    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
    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
    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这首诗抒发了她毕生追求诗词学问的心境与信念——大洋中的蓝鲸可以隔着大洋听到彼此的声音,她希望自己为了传承古诗词所做的一切就如同鲸鱼遗留在海上的声音,能穿越时空邂逅知音,有益于后世。这也是她的思想、她的精神能产生强大凝聚力的根本原因。

    我之前接触叶嘉莹的著作不多,只知道她在诗词学术圈中极具盛名,人也很高寿了。我曾买过她为少儿们编写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但觉得里头有些诗词选得偏深了,所以没有用来给孩子作启蒙读本。看完电影后,我了解到她对诗词的深入研究、独到见解和高超审美,更了解到她的坎坷人生、强大信念和高贵精神,不禁开始捧起她的作品细细品读,才发现自己原来错过了怎样的宝藏。读书,最好能溯及思想的源头,看大师之言。在这部电影中,我惊讶地发现,白先勇、席慕蓉、痖弦……原来那么多已经耄耋之年、备受崇敬的文化名人,都是叶老师的学生。她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而且像她这样从民国走来、承袭古今、学贯中西的诗词学术大师,今后也不会再有了。

    银幕上,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就是高贵精神的本体。叶赫那拉氏的贵族血统和书香世家的熏陶,固然给了她常人难以企及的起点;优雅的举止打扮,不俗的观念言谈,高昂的心气,矍铄的精神,甚至那保养甚好的细长指甲和柔亮银发,也都无比贴合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内核。但她并非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反而从年少时期就开始经历坎坷艰辛,同时也一直在学术之路上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契而不舍的追求,这才是她高贵精神的极致体现。她将无数心力投入到古诗词的学术研究中,最终成就斐然;而诗词反过来也帮她把生命中的幸福和痛苦拉得很平,使她能超然面对背井离乡、家暴、穷困、迫害、女儿女婿意外身亡等重重苦难,也拥有将老宅售出后的几千万捐给学校的淡然超脱。当她遇到人生坎坷时,诗词总能把她“渡”过去。这种蒲草般的柔韧,磐石般的坚忍,就是她自己所推崇的“弱德之美”。

    就像她常引用王国维的一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如果说在人生经历的痛苦中也能找到一些意义或价值,那就是悲剧的艺术性成就的伟大作品了。她在《人间词话七讲》中说到:“……比如说我小的时候,十几岁我母亲就去世了,我就写了几首哭我母亲的诗;在我50岁左右的时候,我女儿和女婿去世了,我又写了几首哭我女儿和女婿的诗。我当时内心是非常激动、非常悲哀的,但这诗的奇妙的地方,就是说,尽管你是悲哀的,可是当你写诗的时候,你就把你的感情当成了一个客体的东西,和它有了一个艺术的距离。你本来的感情是激动的,可是当你坐下来要写诗的时候,你就把这个悲哀的感情,变成一个对象去写它了,而且中间有了一个艺术上的距离了。”诗词是蚌珠,也是救赎。

    读她的著作,看她的纪录片,体会她的思想,感受她在诗词中发掘的美,然后传承下去,这是对她最好的致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掬水月在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xx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