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上学的时候,学霸们为什么总是比其他人学得轻松,学得快,学得好,每次考试总能一举夺冠呢?
也许每个学霸都有自己的学习妙招,但共同点是他们都拥有“独立思考力”,所谓独立思考力,就是逻辑清晰,迅速看透事物本质的同时,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重新审视,还能把学过的只是与技能运用自如。
那么怎么样才能拥有独立思考力呢?
西岗一诚的《高分读书法》在序言的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想要提升思考力,首先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
作者西岗一诚从小就是一枚“学渣”,有一天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我要考东大!而日本大学录取的偏差以50分为临界值,作者当时的偏差值是35分,理想很远大,但现实给他来一记又一记狼牙棒,当他开始第二次复读生活时,潜心研究了考试试题后总结出了一套“高分读书法”,逆袭考上东大,妥妥的一枚学霸。
他在《高分读书法》里将思考里和读解力细分为5种能力,学会这五种能力,也就拥有了作者引以为傲的思考力和读解力,也能取得学霸般的成绩。
话不多说,翻开《高分读书法》学习这五种能力的同时,听一场“学渣”逆袭成“学霸”的升级打怪之路的“励志演讲”。
01读解力突飞猛进的妙招
如果把一本书比作漆黑一片的迷宫森林,是不为过的。
每次购买书籍时,在尚未了解内容是,书名,腰封装帧等寥寥数字,一定是最能勾起读者阅读和购买的欲望。
因为书籍的名字,腰封等装帧信息是一本书的精髓,是图书编辑们一改再改,力求一下能抓住人心的文字。
如同给了读者火把,照亮了前路。
这种“闻一知十”的阅读法,也叫装帧阅读法。
根据书名,腰封等简短的讯息,读者很容易就能“闻一知十”,即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主题,观点,书籍作者来自什么领域,从推荐语看看其他人的评价。
就以这本《高分读书法》为例子,从书籍的名字,封面,读者可以得知这是一本有关阅读法,选书法则的书籍,作者西岗一城曾是一名无名高中的“学渣”,他通过高分读书法逆袭考上东京大学,十几万字的书籍浓缩的精华就是书名和封面的文字,这可不就是典型的“闻一知十”嘛。
使用这种方法获取的讯息越多,之后的阅读也会越轻松。而且每读完一章也可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收集的讯息是否吻合,让读者再次“咀嚼”自己记录并看过的知识,这更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当然,很多时人们无法通过几句话获得事物的全貌,因为夹杂着语境,情感,价值观等因素。也就是说当这个火把照亮了前路,可是该往哪走,森林的整体环境如何?都是个未知数。
因此“地图”就变得至关重要,提前假设自己明白书的全貌以及自己所处的位置。那么这张“地图”该怎么画才能让读者手握火把,顺利在森林里行走呢?
书中举了《心理学入门》这本书为例,列举了四个轻松做假设的步骤。
1,把阅读目标设置好,即“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是地图的终点;
2,边看目录,边思考如何使用书中内容实现自己立下的阅读目标,在阅读目标后写下具体方法,这是地图的基本路线。
3,自己翻开这本书之前,自己对心理学认知程度,是完全不懂也好,读过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也罢,总之需要把自己当前位置确定,也就是地图起始点。
4,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假设不同,就会有“原来这里还有更好的路”,边读边修改地图的过程,其实也是在读者脑子里勾勒出书的全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读者不仅能更清晰地理解书籍,也再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理解力。
当然,每个人读书起点不同,目的不同,所需“地图”也不同,所以他们在对要读的书会什么内容,而自己在读后想要得到怎样的提升等等做的假设也会不同,作者也强调要做专属自己的“地图”,才是关键。
02带着思考高效阅读
中国自古就有“尽信书不如无书”,并非没有道理,读书的时候,不要全盘被动地接受,主动去思考,书中要求,在阅读时,不仅要注重吸收知识,还要从始至终完全调动主观性,注意锻炼思辨能力。
为了提升思考力,在阅读时,要做到思考“如影随形”,并且这个思考在阅读之前就要开始,为读书做好准备。
因而,作者提出了采访式阅读法,所谓采访,就是要像个记者一样,对书中的观点不断提出疑问,这种疑问是读者对书中内容的反应,如同与作者面对面互动,一边提出疑问,一边记录,一边加以思考。
书中列举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北的德国》若是用读者的角度去阅读,大概也就是一声,“德国输了!”,但若是用采访式阅读法,可在大脑里打个问号,“德国为什么会输呢?是战斗力太差?还是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呢?”
简短点提问,不仅能唤醒大脑的兴趣,增加许多奇思妙想,如此大脑里不仅有了书中的内容,还有了读者自己的思考过后的知识,同时在也将文章的脉络,理论框架逐步理清,摸顺。
除此之外,作者还建议最好同时阅读至少两本相同领域的书,这就是“检验阅读法”。
毕竟不管任何一个作者,在各自的领域有多丰富的经验,亦或者多权威,都仅仅只是本人的观点,是带有个人色彩的,读者若是只看一个人的书,那么收到的也只是一个人的观点,这就有点一叶障目的感觉。
“检验阅读法”培养自己多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把被动接受变为冷静客观的审视,掌握了它能读者远离这种感觉。
可是为什么不是读完一本,再读下一本呢?因为上一本早就忘之九霄云外了,因为人的记忆是有曲线的。
德国心理学赫尔曼.艾宾浩斯曾做过研究,大多数人对新事物20分钟后,就会遗忘42%,1小时后是54%,一天之后就是74%,一周后会忘得更多。
此阅读法就能为自己留住记忆最合适的方法,就像学生要学习新知识,也要不断复习旧知识,那么经过多次反复且定期复习,大脑里的知识就会记得更加牢固且持久,这本书读懂的几率也就成功了一半。
成功一半?另一半又在哪儿呢?
03总结概括和输出缺一不可
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总会让同学复习总结课文的核心思想,也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这个时候就是检验否能把课堂知识化为己用的关键时刻。
阅读一本书也是如此,如果能用自己的话,并言简意赅地把书中内容讲出来,这才叫读懂一本书,这就是成功的另一半的一半。
在前面,作者把书比作森林,因为对于读者来说刚开始读一本书确实和走近一片漆黑的森林差不多,只不过对于写书的作者来说,一本书就像一条鱼。
作者为什么说像一条鱼呢?因为文章的开头就像鱼头,结尾就像鱼尾,中间的鱼骨就像一条线将所有观点链接起来,而美味的鱼肉就是各样的例证,名人名言等等。但事实上,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通常都会被“美味”的鱼肉所吸引,而忘却了最重要的“鱼骨”,毕竟那玩意“如鲠在喉”,谁会注意它呢?
那么读者到底该如何用自己的话,并言简意赅得把书中内容总结出来呢?
作者提出从每一节,每一章中寻找最具概括性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会靠近开头或者结尾,也会用在“但是”“然而”这些字眼之后,或者在书装帧部位和正文都出现过的句子,将这些句子提炼,字数在30字以内,从这些概括句里总结出不超过140字的书本总概括。
这种方法简称“摘要阅读法”,只要认真完成一本书的摘要,那么就能在挑关键词这一能力上获得极大提升,如此锻炼概括能力,在今后表达自己观点,就一定能做到简明扼要地直接道出重点。
最后,最关键的还是要活学活用,知识全部吃进脑子里,经过消化,提炼成精髓,一定要将它拿出来运用,这成功的最后一半也就达成了,读者也将所读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
就拿本书来说,书中介绍了五种读书法,都需要读者发挥能动性,将被动过程转化为和书对话的主动过程。
而书本的回答,就是输出。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仅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了书中的内容,还根据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此不仅是读懂了这本书,还将这本书彻底化为己用,并长期存储在脑子里,随取随用,永不过期!
结束语:
有人说;阅读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那是因为他不懂阅读的美妙;有人说;阅读是一顿美味的大餐,那是因为他懂得此乃人间极品,也有人说;阅读是为了让自己脚下的路更平坦,未来的路更宽广,那是因为他明白“主动”阅读,确实吃力不讨好,但确实是人间极品。
2021,学习高分读书法,学会主动阅读,以书为伴,以书为友,成就更好的自己,更美好的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