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我和孩子处在一种微妙而难以言说的氛围里。类似于这两天的孩子是掉进灰堆里的豆腐,吹不的,打不得,更加是骂不得。
就说前两天,她突然放弃了跳了5年的舞蹈,不愿意再去跳舞。我原本是很开心的,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带她出去玩耍,甚至都已经计划好每周带她出去看书。但是昨天晚上,得到孩子眼睛近视的消息,又让我觉得,需要更精妙的去平衡她看书和非用眼时间。我又特别期望她能去跳舞。
由于她眼睛给我带来的焦虑和担忧,让我有点不是很能接受孩子长时间阅读。除了让孩子阅读,其他的室内活动,都想让她尽可能减少,甚至,作业都少写一些.....即使再怎么伪装,再怎么装作没有事情,这样各种的小心翼翼、谨慎的微妙心情,还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传递给了孩子,让我们现在的这样的家庭氛围状态微妙而又压抑。
等到放学回来,吃过晚饭,孩子说想写作业,想看书,我都是推了好几遍。好不容易把孩子轰出去玩,也是隔半个小时,就电话问孩子,在哪里玩呢?如果不是在室外玩,也会催促孩子赶紧去室外玩。就连今天晚上孩子在同学家玩积木玩得非常开心,我还是会担心她的眼睛,让她限时出去玩耍,不然就自己带她下去玩。如果说,以前的孩子我算是把握总体方向,基本放养。现在,孩子在我的心里,也和其他很多家长没有区别了,是个珍贵的“易碎”娃娃,让人绷紧着神经。
这种紧绷神经,实在让人不好受,虽然还没有到喘不过气,但是,孩子逃离家庭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今天晚上在外面玩,即使,脑袋撞到了,也不和我说半句。摔到了不直接回家,还是继续在同学家玩。但是,等一到家里的时候,就开始委屈,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诉说着她的痛,她的摔跤。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在电话里,在外面和我通话时候完全不一样。就像一朵生长在外面的鲜花,一进了这个家,就蔫了,就失去了活力。
看到这样的孩子,我瞬间自察,不能再批判、指责和要求孩子了。但是我又不清楚该怎么办?我就试着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平缓自己的语气,问孩子:“你现在很痛是不是?你希望妈妈怎么做呢?”孩子听到我温和的语气,眼眶里的泪水褪去了一半,吸了吸鼻子,说:“我希望妈妈能抱抱我。”我说:“当然好的呀,宝贝。你赶紧去洗澡,洗完澡和妈妈一起躺在暖和的床上,好好抱抱我老崽。”孩子听完,也不再说话,默默得脱着衣服,准备去洗澡。
洗完澡出来,孩子爬到床上。我和她并排躺着,双手穿过她那小小的脖子,用一双不算宽厚手,一只托着她的脑袋靠在我的胸前,一只不断的抚摸她的后背。并问孩子:“是这样抱着崽崽吗?”崽崽很安静得回答:“是的。”
“那现在脑袋还疼吗?”我继续问。
“不疼了。”孩子回答。
“妈妈抱你这么久,够不够?还要不要多抱一会儿?”
“已经好了。”
“那现在你还希望妈妈做什么?你现在是睡觉?还是我们聊会儿天?”
“我想睡觉。”
就这样,在一个拥抱和简单的几句对话之后,孩子安然入睡。
孩子从进门的超低能量状态,回归到普通能量状态,妈妈只需要用一个拥抱就可以做到。
父母并非圣贤,对待孩子也会做错的时候,做错不可怕,可怕的一直做错而不自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