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语有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懂得让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相反,不肯让步,往往是一种愚昧的坚持。
做人做事,适当的让步,并不是懦弱。每个人都难免要受一些委屈,谁也不可能永远高昂着头。人生的路不好走,该低头时要低头,该让步时需让步。懂得让步是明智之举,唯有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才能更加进步。
明朝正德年间状元舒芬,作了翰林院修撰后在京供职。他儿子多次写信告诉他说,邻家每年都要侵占他家的墙基,并希望舒芬能修书父母官,争回墙基。
舒芬看完信后在信尾题一首诗寄给他儿子:“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多次来信只说墙基之争,谦让对方一步又有什么关系呢?秦始皇妄想把帝业传至千万世,为此不惜耗尽民力去修筑万里长城,结果又如何呢?
他这种勇于“让步”的精神感动了邻居,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在原则问题上,不主张让步,但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上,让一步又何妨。
生活的艺术在于,好好把握每一次的让步,因为每一次的让步中,都潜藏着胜利。为人处事时,遇到糊涂人,懂得让对方一步,这是处世的智慧。与人产生口舌之争,往往不利于内心的清明宁静。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与世无争,一切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主观妄为,反而能够获得别人无法争到的东西。
正所谓:“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退一步有退一步的从容”。
02
《战国策》中有一篇“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
有一只河蚌,悠然自得地在河滩上晒着太阳。突然之间,有一只鹬鸟飞了过来。
它看到肥美可口的河蚌,于是猛地扑过来,想要衔走那只河蚌。
河蚌看到危险来临,急忙合拢了自己的甲壳,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巴。
鹬鸟拼命咬住河蚌,河蚌也用力夹紧鹬嘴。就这样,谁也不肯让一步。
这时候,有个渔翁恰巧路过,他看见撕咬在一起的鹬和蚌,便将它们一同塞进自己的鱼篓里带回家。
有句话说得好:“处世让一步为高”。
若是河蚌和鹬鸟都懂得让一步,最后也不至于双双丢掉性命。
可仔细思忖起来,河蚌和鹬鸟又何尝不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呢?
生活中,有太多人都是因为不肯退让一步,从而陷入与他人的争论中,到最后常常都是两败俱伤。
殊不知,懂得让步,才是一种处事的豁达,做人的智慧。
作家马德说过一句话:
“有多复杂的人心,就有多叵测的想法,不要纠缠在别人的所言所行中,更不要拿别人来折磨自己。”
人这辈子,千万不要和自己无关的人事事计较,更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和别人去争论。
03
《寒山拾得对问录》记录了一段很经典的对话。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清朝名臣左宗棠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少有敌手。
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位老者摆棋阵,并且在招牌上写着:“天下第一棋手”。
左宗棠觉得老人太过狂妄,立刻前去挑战,没有想到老人连出破绽,被左宗棠击败,并且左宗棠连胜三盘。左宗棠看到天下第一棋手都被自己打败了,心情非常高兴,志在必得,舍我其谁的自信心更加坚定。
接着左宗棠去新疆平乱出征了。他平乱胜利回来时又见老人,于是又和老人下棋。但是这次左宗棠竟然三战三败,被老人打得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惨遭败北。这让左宗棠很迷惑,为何前后两重天?老人哪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步如此的快?
老人笑着回答:“你虽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上次我知道你即将出征,所以让你赢棋,从而增强你必胜的信念,好为国家平乱立功。如今你已凯旋,我就不敢客气了。”
左宗棠听了感慨良久:这样看来,自己这次平乱成功还得感谢这位老人的“输棋”。另外自己官居高位、权倾朝廷,这里面其实还包含着很多“输棋”人的关爱、支持与让步。
正如南怀瑾所说,“生命,只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争,是人生至境。”
让步不是平庸,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境界,是智慧的不争,是追求从容生活的最佳捷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