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寻求正义的时候,法律手段理所当然地具有优先。但它绝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后的手段。——佚名
1.
如果你对抗的恶势力只手遮天,用尽一切办法阻挠你,甚至摧毁你,你还会坚守自己当年选择的道路吗?
这两天追完《沉默的真相》,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豆瓣9.1分的高分悬疑剧,西门君强烈推荐你去看看。有网友称其为今年的“国产网剧之巅”,我觉得完全够格。
简单介绍一下剧情梗概——
一个有大好前途的检察官江阳,却因受贿贪污坐牢三年。出狱没多久,他惨遭人残忍杀害。嫌疑犯系著名律师张超。此案由刑警严良负责调查。张超承认犯罪,却在接受法院宣判时当场翻供并拿出不在场证据,案件陷入死局。
抽丝剥茧后的真相,令人沉默难眠......
别的剧情不提,就说“江阳丢钱包嚎啕大哭”这段,绝对是全剧最催泪的剧情之一。
很多人可能难以理解——证据丢了你没哭,被人诬陷了你没哭,现在不就是丢了几百块嘛,至于么?
至于。
如果你把自己代入到江阳这个角色中,这段失控的行为就很好理解了。
击溃一个成年人的,往往就是那些生活中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
江阳这些年为了给侯贵平平反,失去了青春、家庭、名声,从前途一片光明的检察官沦为一个修手机的,个中酸楚只有自己知道。
他弄丢的,根本就不止那个钱包,更是自己的整个人生啊!
江阳的遭遇,让我想起《芳华》中的一段台词:
“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会格外勇敢和拥挤。”
还有第十一集的结尾,张晓倩在教室的那个回眸。短短一个眼神,写尽了痛苦、屈辱和无奈。
至于其他让我潸然泪下的剧情,为了避免剧透,我就不多说了,你们自己去看吧。
虽然《沉默的真相》打的标签是“悬疑”,但其实这部剧最大的看点并不是案情的层层拆解,而是对人性善恶的残酷刻画。
侯贵平也好,江阳也罢,他们为了揭露黑暗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可如果当事(见证)人换成一个普通人呢?
细思恐极。
2.
看完大结局的朋友跟我说,整个剧的基调太压抑了,让人不禁对这个社会的某些现象充满绝望。
我打趣的和他们说,那可千万别看原著,因为它比银幕上呈现的还要黑暗一百倍。
正如小说的书名《长夜难明》,整个故事就像一个漫长的黑夜,久久等不到黎明的到来。偶有的一点烛光,也经常被人掐灭在火苗里。
说几个原著和改编最大的差异点吧。
小说中,受害者是一群小学生,而电视剧中变成了一群中学生。至于为何这么改,过审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为了避免给观众造成不适感。
有一说一,这个改动无疑削弱了剧情的冲击性。
李建国在剧中因证人的突然死亡(实则被谋杀)被解除公职,但原著后期他却高升了。导致江阳等人一次又一次的收集证据受阻。
女记者张晓倩,即原受性侵者李雪,是影视版本的原创人物。小说里对应的人物多年后成了失足妇女。因为发现坏人根本得不到惩罚,所以对世界绝望了,从始至终不愿意出来帮忙作证。
最让人绝望的还是要数结局的改写。影视剧里算是半个“大团圆”,获勋的封章获勋,落马的落马,江阳沉冤昭雪。
但在小说的最后,所有人发现幕后BOSS也不过是链条上的一环,其背后还有“更高级”的人。
侯贵平和江阳没有被平反,翁美香、葛丽、王雪梅等受害者,要么死了,要么疯了,要么带着痛苦的记忆,勉强的苟活着。
虽然小说的结局寥寥数字,但其中透露出的作者的绝望感,令人不禁背脊一凉。
3.
有些人说,看完小说再看影视版会感到愤怒,因为很多剧情甚至人物上的改动都过于的“美满”。
而有些人看完网剧再看小说,则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甚至怀疑人生。
其实在我看来,都大可不必。
小说在进行影视化创作的过程中,本来就会根据种种因素进行合理化的推倒重构。其中审查只是一部分的原因而已,更多的还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
至于觉得看完《长夜难明》会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恕我直言,那是因为你太脆弱了。
小说中,张超说过这样一段话:
“当初侯贵平的材料,我知道这种地方上的冤案是很难平反的,不是证据问题,也不是程序问题,是整个司法环境的问题,如果再过十年也许就不一样了。”
作者想要表达意思非常隐晦,西门君也点到为止。所以,别再抱怨小说有多黑暗了,现实也许更甚。
嘘。
但无论如何,就像《冬泳》里写的那样——
“关于沉溺与坠落的时刻,要记住,更要去相信,相信纯粹与正义,风的低语,相信所有行动皆有意义,铁会融化在雪里,而我们终会在岸边相遇。”
迟到的正义,终究也是正义。再光鲜的罪恶,终究也只是罪恶。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我的才华不是拿来取悦你》作者。公 众 号《西门君不吐槽》。关注我,毒鸡汤管够。商务合作请私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