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在回顾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历程中写道,“从价格型操作目标看,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到货币市场利率乃至债券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已逐步健全的基础上,逐步将公开市场操作目标转变为引导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为主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下一步可以考虑将公开市场短期回购操作利率作为央行政策利率的组成部分并择机定期对外公布,同时探索选择适当的指标性利率作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建立和完善以SLF(常备供货便利)利率为上限、以超额准备金或其他存款便利类工具利率为下限、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市场基准利率的“利率走廊”,并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中,更多地注重各项工具的价格维度,进一步理顺央行操作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不断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最终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
从这段话看,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实施手段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并以此影响债券市场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同时,对于金融机构的利率体系,则通过风险加成等方式逐步建立(关于商业银行利率定价另文讨论)。
因而,分析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货币政策体系,需要重点关注一下价格重点领域。一是所谓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利率走廊。二是以国债利率、银行信贷等为主的期限溢价和风险溢价。三是从规模角度考虑,与宏观审慎相关的宏观杠杆率。四是与外部经济相关的外汇储备以及跨境资本流动政策。五是传统的CPI。
其中,第一点、第二点以及第三点实际上考虑的是货币政策对投资的影响;第四点考虑的进出口的影响。第五点则是消费。如此,总需求中的投资、消费、净出口中央银行以及全部考虑到;而政府投资则间接通过控制收益率曲线进行侧面影响。
这是分析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货币政策体系的大致思路,现在先记录下来,待我有时间再做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张晓慧(2018)货币政策框架的前世今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