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作家阿尔贝托的小说《鄙视》中,作者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借助电影导演赖因戈尔德之口,对《奥德赛》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而小说的男主公莫尔泰尼的经历,就是这种阐释下奥德修斯的翻版。本书不仅对男主,包括对读者都是一场奥德赛,一场探索世界在人内心投射的未知之旅,当然男主更显孤独、痛苦、煎熬。
现代人的“爱无能”
书里的鄙视从表面看源于一种“欲求”,埃米丽亚的欲求是房子,一个任由她发挥的房子一个让她感到安稳的房子,而男主是想让埃米丽亚拥有这样的房子以此表达“我”的爱意让她爱“我”。他甚至为了她想要的房子被迫放弃理想,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这单纯的欲望下谁都没有错,正如男主所疑惑的,明明他已经非常努力爱她了,反而得到一句“我不会爱你了,我鄙视你。”这种鄙视背后隐藏着种种矛盾。思维方式的不同,无法有效沟通,直接导致了现代人的“爱无能”。
第一,双方之间的截然不同,造成了思维鸿沟。由于男主与女主的家庭、教育、职业背景等不同,在结合前他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比如他说“埃米丽亚是在贫困中长大的,所以在文化教养和思考方式上几乎是个平民女子;跟某些平民女子一样,似乎处处标榜自己的所谓的见多识广,以至于有时执拗得近乎愚蠢,至少是思想狭隘。”这体现了男主的阶层对女主阶层的认知。这样的不同,导致双方都有不同的主观偏见,这偏见早已锚定在两人的潜意识里,横亘在两人的婚姻之中,这样各异的两个个体结合在一起生活是极为困难的。
“门当户对”,其实不仅是家庭背景,更代指双方的思维方式的同步、同频。
第二,当男女主各执一词,拒绝有效沟通时,婚姻危机在所难免。感情中有一方拒绝有效沟通,必然会影响关系。“我”不停追问“她为什么鄙视我?为什么不再爱我?”文中大量“我”的心理描写和揣测埃米丽亚的想法来不断印证“我”的想法,这种“正向检验策略”就是《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锚定效应”,由于是“我”总是在搜寻埃米丽亚不爱“我”的证据,所以心理学上的“心想事成”效应就发挥了作用。因此,她始终与“我”保持着一种疏离感,“我”无法走进她的内心。最终她终于说出了“我”潜意识中的那句,“我不爱你,我鄙视你”。
可见,拒绝沟通不仅会给双方带来偏见,错误的认知也必然导致双方的矛盾层出不穷,直至情感破裂。
“爱无能”如何转化成为“爱有方”?
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过一个“爱情三角形理论”,他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部分组成。一般来说,结婚多年的夫妻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之间的激情会越来越淡。有朝一日,当他们彼此之间的亲密感完全消失后,他们甚至会互相对立、彼此失望,直至最终厌倦对方。而真正恩爱的夫妻,会更注重亲密和承诺,那究竟如何经营感情才能让爱情更长久呢?
首先,双方沟通的真实性非常重要,以创造性的方式成长(即彼此温暖、相互鼓励、相互建造、相互成全)、解决问题、改变冲突,并且相信伴侣会理解支持我们。
其次,学会《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双方彼此做到真正的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而关心和责任是指一种完全出于自愿的行为,这种责任既包括对伴侣生理、心理需求的关怀,也包括对他精神需求的关怀。假如没有尊重,那责任很有可能会蜕变成占有欲。尊重,就是发现一个人独特的个性,爱一个人本来的样子,允许一个人按照他自己的人生轨迹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绑架对方凡事都要听“我”的。当伴侣能够深层次地相互理解,并能将这些理解用亲切的方式相互表达出来时,真正的亲密感就会从中产生。
由此可见,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两个人深爱对方,双方都能在这种爱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成长,最终双方的灵魂达到高度契合、相伴相依。
这也是本书对我们现代人,在情感方面的警示和启发,愿每一位读者都能遇到自己的灵魂伴侣,维护经营好来之不易的亲密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