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这句话很妙。
-01-
最近在看白岩松先生写的《白说》,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奥运会的报道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影响一代人”。
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
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这样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
白先生说,这话在中国特别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孩子们如何去赢。
但是,这位官员接着说:“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这位官员接下来的话,令白岩松先生大为感动,也确实令我一惊。因为我也确实感受到了中国挫折教育的缺乏。
试想,在我们的人生中,谁能躲得过大大小小的失败?谁能躲得过挫折?可是从小到大,我们没有接受过挫折和失败的教育,更不懂如何体面而有尊严地面对失败。我们终其一生,学习的都是如何成功。比如,人生的高中阶段,各种励志鸡汤,漫天飞舞的都是宏图大志,可是,一年里数百万计的高考生,又有多少能够有幸考入清华北大?
然而,教育上又何曾“安慰”这绝大多数失落的灵魂?在中国人骨子里就是“成王败寇”,在中国人约定俗成:胜利就是一切。
由于缺乏挫折教育,我们每个人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承认失败的存在,学会与挫折和解。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系统的挫折教育,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因落寞的灵魂无处安放,而走上自我毁灭吧。
-02-
近年来,在各种高校,不止一次地发生年轻学子由于学业压力等原因,不堪重负而选择结束自己花季般的生命。
前一段时间,大连理工大学研三学生,实验室里“一挂解千愁”而上吊身亡;前几天北京交通大学大三学生教学楼窗前纵深一跃;甚至无忧无虑的小学生,自杀事件也频频发生。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生活越来越好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甚至是天真无邪的孩童,选择结束生命呢?
也许原因有很多种,但是我觉得现在的人们多少有些急功近利,不成功便成仁的浮躁,或许没有真正明白,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生本来就是痛并快乐着,生活就是荆棘与鲜花同在。
其实,我们聪明的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留下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之名言。但是,从古到今,从来只倡导后人“常想一二”的成功,而不注重十之八九的挫折与失望。我们的教育或多或少少了些现实“骨感”的教育。
历年来,占据生活大多数的失败,很少得到当世的认可,加上如今太多的“成功学”的错误引导,使现代人稍微有一些不如意,就会陷入负面情绪中难以自拔,如入万丈深渊。
失败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失败的人真的就代表人生一片荒芜吗?不成功就是平庸至极吗?
-03-
让我们细细回望历史长河中的明星。
岳飞是失败者。战功赫赫,却被奸臣害死。
项羽也是输的一败涂地。曾经称霸一方的楚王,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林则徐,一个我很尊敬的古人。身为清朝官员,力排众议,虎门销烟,坚决与鸦片抗争到底,却得到了被流放的结局。
南唐李后主,作为一国帝王,终究成了亡国之君。
苏轼,多么伟大的文学家,官场生活却是处处不顺心,官职也是一贬再贬。苏轼的人生,在世俗看来,是妥妥的失败者。
莫扎特,生前在家乡屡遭排挤,命运多舛。现实中是个很失败的人。
贝多芬,一个音乐家年纪轻轻就得了耳疾,后来,直接成为聋子,可谓天公不作美。
然而,这些失败者,却最终名扬千古,而当时“贤才俊杰”,却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或许我们应该给挫折立威,为失败正名,为惨败喊冤。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愿我们永记这位默默付出的“妈妈”。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人,因失败而伟大。
因为失败让人痛苦,痛苦才会催生人们反思,反思之后才会有刻骨铭心,才会激发伟大的作品。
南唐李后主若不是丢失了江山,恐怕写不出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佳句。正是这亡国之痛,激发了他伟大的文学潜能,才为他赢得了“千古词帝”的美名。
失败是一种必修课。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的输。只要懂得输的意义,从心底里承认它,感激它,学习它,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懂得认真生活的蕴含。
人,如果一直处于“成功”的状态,慢慢也就变得麻木,就像温水煮青蛙,你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反倒是,时常降临点失败和挫折,是上帝对你的一个提醒,让你从“失败”这门课里,接受某些更为深刻的教育。
-04-
就像白岩松先生采访的一个企业家,他说他喜欢出过交通事故的司机,因为只有自己的车剐了,撞了,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过糟糕的事故,才会心怀谨慎,从心底里重视安全的重要性。
痛苦过,才会真的刻骨铭心。挫折与失败,有时候比顺利,对于个人成长更加有意义。我们需要从内心深处感恩挫折与苦难。正是这些坎坷,增强了我们的生存本领,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
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智商很重要,它可能决定一个人的高度,但是情商,决定一个能走多远。
-05-
美国科学家对近千名成功人士研究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成功的人,80%靠EQ(情商),20%靠IQ(智商)。除了智商和情商外,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AQ(逆境商数,简称逆商)。逆商就是对待挫折与失败的能力与态度。
逆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重要。因为人们身上的担子越来越多,不如意的事情也变得多起来,逆商就是教我们更好的处理这些一地鸡毛,而不至于压力大到崩溃。
逆商大多数是后天形成的。我曾天真的认为自己好优秀,可以做好多事情。随着自己学习、社会实践、工作,慢慢的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儿。想做好,跟能做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正是这种挫败感让我深刻反思自己,反思如何提高自己。
但愿我们,在经历困境时,可以想起白岩松先生的那句话:这次考验,上帝又要给我安排什么机会?
-06-
白岩松先生当年刚毕业,因为没有人脉,已经被分配的工作又被刷下来。当时年轻气盛的白岩松,肯定心里有诸多的不服气,就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没有进入中央电视台,却阴差阳错来到中央编辑部,又偶然结识了《东方时空》,因为《东方时空》,白岩松的才华展露无遗,因此一炮而红。
正是这种挫败,正是这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上帝给他开了另一扇,通往成功的的大门。所以,白岩松先生认为,挫折是上帝在给他另外的机会。
遇事,不要气馁,请等一等时间,等一等上帝。每次不如意的安排,上帝或许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请你一定不要着急,不要着急活在别人的成功里。
面对十之八九的,不是那么如意的人生,我们需要点豁达,也是锻炼我们逆商的最佳时机。正如任正非对女儿孟晚舟说:烧不死的,就会成为浴火重生的凤凰。
我们要学会正视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勇士。
此时,你就会成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那个坚强的老人,我可以被打倒,但绝不可能被打败。
相信挫折教育有了,逆商有了。世界上会少些自寻短见的年轻生命吧。也让那些处于不幸的人对朦胧的未来有点儿期盼。
最后以一位我最喜欢的词人的诗词结束这篇文字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很喜欢苏轼这豁达的样子。
我是米米的精神小屋,一个注重个人成长,读书感悟的人。如果文字对您有所触动,请动动手指,支持下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