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利益相关。首周折扣28元入手,steam游戏时间24小时左右。
这款游戏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了。不论是有组织的刷屏还是玩家们无意识的赞誉,这款游戏能在一行发售就在steam热销榜上霸占前几名不放,一方面说明我国正版玩家群体数量确实过硬,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款游戏有他戳中人心的地方。
中国式家长是指中国的大部分家长都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而在教育过程中又存在过分溺爱、心灵施暴等特点。(百度百科)
一、名为“家长”,实为“成长”
当我玩《中国式家长》时我在玩什么?
相信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觉得游戏只是单纯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了,游戏不是吃到嘴里就会觉得甜的糖,不少游戏是让人开心不起来的。现在游戏种类繁多,更多的是带给玩家不同的体验。花一定时间体验一个好游戏,其给人们带来的价值不亚于一次精神洗礼,且远超枯燥无味的说教。
重新面对这个问题:当我玩《中国式家长》时我在玩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游戏大部分的内容不是让我们充当家长的角色。举个例子,如果在游戏中我们扮演的是家长的角色,为什么索取物品的成与否要按机率决定?要是让我当家长,可能孩子识字以后就把黄冈密卷买回来了。既然我们的角色不是家长,显而易见的,玩家的角色是生命周期47回合的孩子。游戏带给我们的,就是这47回合一代人的“中国式成长”。
二、生长与轮回的既视感
游戏毕竟是游戏。把《中国式家长》说成是一款小游戏应该不为过。如果每一次新游戏都要从零开始,那么这种一开始不能自行分配天赋点的游戏必然让人怨声载道。当结束一代人随高考结束而结束的人生时,点击“继续游戏”并不意味着“新的开始”,而是愚公移山式的繁衍。
当我玩了几代人之后,一种既视感出现在我眼前:全运会冠军,文学家,艺术家和投资之神都在手臂上纹了一个“爱”字,告诫下一代自己就是因为没有好好高考才有了今天的下场;夜店小野猫,乖乖女,艺术女都烫了一样的头,拿着自己的娃和别人撕逼。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在玩黑魂多周目的轮回感:这火(高考),我是传(考)还是不传(考)?
我甚至想尝试一下如果连续十代都只追求并和同一个女人结婚会不会触发什么彩蛋。
在游戏中,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多了压力值的属性,这暗合“童年是无忧无虑”的这一谬论。当我因为还差几个回合孩子就要升上高中而智商还不到5000让他疯狂学习时,不断爆表的压力条只让我觉得为什么孩子抗压能力这么弱,而当我放飞自我尽情玩耍时看着父母满意度不断下滑只觉得家长思想保守——我仿佛精神分裂一般,一方面以为自己做了好家长,一方面觉得自己做了好孩子,到头来却什么都没做好。
家长也是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天起才开始做家长的,关于成长的问题他们几乎和我们一样无知。有人说一想到不需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成为家长让人毛骨悚然,可是有几个人能成为既满足自己又满足家长的人呢?普通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的矛盾是永远无法化解的。带着疑问的孩子成为父母,周而复始。
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腰和屁股和胸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冯唐《致女儿书》)
三、游戏与现实的均衡
《中国式家长》飙升的热度与其海量的玩梗是分不开的。从“安排”到“面子”,从“忘了爱”到“杰克马”,几乎每一个界面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游戏制作组的玩梗。但在玩梗的同时,《中国式家长》保留了一定的“真实”:不锻炼身体就容易生病,智商低有的女生就不愿意搭理你,80%的可能性也可以让人光速下播。
不仅如此,在游戏中,几代人的累积才能换来下一代的轻而易举。倘若是全面发展的清北路线,几代人的累积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游戏中,我更加深刻的懂得了什么叫天才就是开挂一般的人生和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在《中国式家长》游戏中,玩家可以从小就奔着一个方向发展。我尝试过考上家里蹲大学并成为了全运会冠军,迎娶运动妹子,生养下一代运动健将的结局。我想起韩寒《穿着棉袄洗澡》中写的: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了不起。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那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也许制作组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在游戏性上,我觉得挖脑洞是一个不明所以的要素,然而它占据了游戏大部分的内容。对于“社交”这一板块的完成度并不高,更像是学习生活中的调味剂,主人公与各位女孩子的相处止于交友层面,感情从浅到深的投入感是很弱的。
总的来说,《中国式家长》在游戏与现实的均衡上做的还算及格。游戏不会百分百照搬现实。现实不会像游戏这样轻松。
四、一点意见
家长的角色是缺失的。我讲缺失,不是说家长只有那两个立绘,而是觉得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不该是在固定场合出现的NPC。应该加入更多的随机事件。我甚至觉得可以有父母离婚从而产生单亲家庭的剧情。
中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不了和长辈相处。既然这是一个数代人累积的游戏,完全可以加入长辈的事件,三代同堂,四世同堂都可以丰富游戏体验。我甚至觉得应该有家谱功能,或者祭祖事件。中国人还是很重传承的。
强烈建议加入“生男生女都一样”DLC。家里几代单传,我常常把孩子隔代姓王。无论是出自性别平等方面还是把GALGAME变成乙女游戏方面,让妈妈能生出女孩儿都是很重要的。也许还可以有二胎DLC?
另外,想要提高《中国式家长》的重玩度,事件的随机性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
五、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式家长》是一款值得付费支持的国产游戏。当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物与包袱排列在每一代人的生命中,玩家会心一笑的同时,不免在心中再次回忆起当时那个青涩的自己,那段校园时光,那段如今还会想起的感情。倘若在回忆的同时,玩家还会在心底泛起关于家庭,关于成长,关于缠绕了大量玩家的“中国式”成长的思考,那么,《中国式家长》必定有资格成为制作组带给当代中国玩家的一份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