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35班--007不写就出局
未经你思考的知识,并不属于你

未经你思考的知识,并不属于你

作者: 追本溯源 | 来源:发表于2017-10-28 17:54 被阅读150次
    未经你思考的知识,并不属于你

    什么是知识?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得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 知识是前人的总结,要变成自己的东西,就要自己思考,通过大脑的生产加工,化为自己用得上,能对自己产生好处的,才能叫做对自己的有用知识。

    前几天读了拾遗的《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这篇文章,做了部份摘抄:


    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患上了知识焦虑症。

    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

    何为知识焦虑症?

    就是我们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新的认知迭代始终有一种匮乏感,因为担心自己知识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恐惧。

    “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

    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时代,

    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和学习。”

    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识付费的人所得到的结果:

    “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

    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

    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

    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

    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识。”

    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

    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

    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

    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现在“知识付费”传授的多是那种碎片化知识:

    它们往往是一堆结论而非逻辑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事实,不告诉背后原理

    关于学习,有一句名言——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长期接收碎片化知识将会导致:

    因为不成体系,所以容易遗忘

    看待问题简单化片面化

    思维与视野变得狭隘

    难以进行复杂思考和独立思考

    所以,我们经常感叹:“学了这么多,就像没学过一样。”

    乔布斯说:“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

    为什么说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呢?

    再次,它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被震撼到了。

    学霸说了一句:“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

    我一下醍醐灌顶。

    跟各位分享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

    没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钱了。

    也没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钱了。

    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

    关于知识付费,有两句话很见血:

    “那些知识付费所贩卖的知识速成,

    其实质卖的不是某一领域的知识,

    而是一种‘让你感觉很努力’的幻觉。”

    “(很多)知识付费向用户兜售的,

    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慰藉,

    让你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些什么有用的东西,

    从而有一种收获知识的满足感。”

    但这种满足感很快就会随时间而幻灭:

    “听了一堆大神大牛们的分享,

    结果还是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改变。”

    付钱过后,你依然是你。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一,学习要有目标定位。

    “学完,发现还是解决不了我的焦虑。”

    你一定也发现了,刘刚最大的问题是——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那如何寻找学习的目标呢?

    坐下来,写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再罗列“这样的人”所对应的知识领域或技能

    再把知识领域或技能细分成主要和次要的知识点

    你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图就出来了

    目标一明确,方向一清晰,

    你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嗡嗡乱撞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二,学习要懂问题驱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名言:

    “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

    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

    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

    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这话什么意思?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三,学习要懂系统深挖。

    “一味贪多求全的学习,

    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只会让你更加焦虑。

    真正成功的哪些人,

    都是在自己行业里专注只做好自己的事,

    经过多年沉淀,这才一鸣惊人。

    所以,不用羡慕那些成功的人,

    他只是比我们更早的专注于一个领域而已。”

    治疗知识焦虑的最佳方式,

    就是你能在某个领域上达到专业水平。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四,学习要有致用出口。

    当你系统地学习一个知识后,

    你必须为这个知识找到一个或多个致用的出口,

    只有让知识频繁地得到“致用的锻炼”,

    知识才能真正地转化成为长在你身上的本事。

    为什么有些人学了很多知识毫无用处?

    因为他没有找到稳定的输出系统。

    “罗振宇们”永远不会告诉你一个秘密:

    主动学习远比被动学习重要。

    系统学习远比碎片学习重要。

    向内学习远比向外学习重要。

    专业学习远比跨界学习重要。

    这就是拾遗写这篇稿子想告诉你的一点真相。

    我不反对知识付费,但我反对鼓吹知识速成。

    我不反对碎片化知识,但我反对神化碎片化知识。

    求知这件事情,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可走。

    此时,我想起了一个段子:

    “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

    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

    知乎果壳关注无数,

    36氪每日必读,

    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

    对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

    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

    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

    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我国著名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曾对做学问有过精彩的论述,下面整理自他1928年在广东中山大学的演讲,讲得非常好,我做了精简处理。原文可查看原文链接


    未经你思考的知识,并不属于你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通过两部分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学知识,做学问,思考是最重要的!善于提出问题然后想明白想透彻比什么都重要,学习是有方法论的,用正确的方法学习才能让我们真正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未经你思考的知识,并不属于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ms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