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非经济学所长,改变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运转的内在规律的,只是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更加通透、真实、客观,对一些问题,有些更加反常规的看法,但更具洞察力。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生活状态,关注比较和选择,关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关于这个著名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有个一以贯之的总结:经济学是研究事与愿违的科学。印象里,好人干好事,坏人干坏事,可实际生活中往往是,想打狗,做出的效果确实杀鸡。美好的愿望,一定会带来美好的结果吗?
事与愿违,事与愿符
看历史书时,有时候会感觉很可笑,明明很多皇帝励精图治,想要国家富强发展。政策却是轻徭薄赋、重农抑商,前者还好说,后者明明是背道而驰,国家发展,国民生活富足,更多地依赖商人的劳动。
很多农民起义,与此政策高度相关,有的甚至就是直接原因。尤其是汉代,皇帝信仰农民是国家的根本,就打击当地的豪强,豪强要生存就倾向于兼并更多土地,有了更多到偏远地区开垦的农民,农民聚集起来,就有了首领,偏远地区的官吏比较腐败,农民就更容易造反。当然因此指着,有点苛责古人了。
古人受到观念、经验、直觉的限制,朝着以为正确的方向前进,结果发现,走得越快,死得越快。再比如国家颁布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可之后,发现工资是提高了,失业人口也提高了,对企业来说,提高工资可以啊,那就少雇两个人,每个人干一个半人的活。
对企业来说,总收益只有这么多,这个方面提高了成本,就需要在其他地方补回来。一个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一个美好的愿望产生,之后面对的是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目前对自己最好或利益最大化的选项。
遗憾的是,我有我的计划,可世界另有计划。就像我有美好的愿望,有自己的计划,真正去实施之后,才发现世界另有计划,关键是和我的不一样。比如我的难度系数是两级,而世界的难度系数是四级,中间的差距,需要调整自己以适应。
世界的不确定性与存活条件
人天生就是不靠谱的,由人组成的世界,同样。为什么德国人严谨、克制那么有名?因为稀缺,就像一个事件上新闻,反而说明它极少发生。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的,从统计学的观点上看,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没办法算出所谓的最优解,顶多只有一个最优的概率区间。
可经济学观察的是现实,客观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不太关心其中个体是怎样思考的?客观世界是生存战,达尔文口中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各种生物,百花齐放,自然拿着把大剪刀,把不适合的,全部剪掉。
比如最初的人类,有一只眼睛的,有两只眼睛的,有三只眼睛的,一段时间适应后,发现只有两只眼睛的生存了下来。再比如,四五个人,朝不同方向,用自己的认知创业,其中可能只有一个人生存下来,而这个人就符合了存活条件。
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对应人也是不靠谱的,变化比较大,世界的存活条件,也在变化,而经济学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当存活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比如在很久以前的远古,因某种原因,人类除了头顶以及个别私密地方,其他毛发都消失或缩短到,不仔细观察就看不见了,为了应对这些,人发明了衣服,问题来了,是什么样的条件突变呢?在什么时候呢?
向失败者学习
既然比起人的理性与否,更值得关注的是存活条件,那么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失败者,向失败者学习,而后对比存活者的条件。就像查理芒格曾经说的,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那,那我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
观察那些不符合存活条件的人?他们死在那里?他们的尸体告诉我们,那里有坑,那条路走不通,那就不要走,不作死就不会死。
其实幸存者,有很大运气的因素,而留心观察、记录和分析,那些行为或想法,会更大概率地走向失败,走向死亡。总结提炼,没事验验尸,总是好的。尤其是你准备做投资人的话,这是必备功课。
谢谢欣赏,欢迎留言一起探讨。部分观点参考自《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