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庸新解-求批评

中庸新解-求批评

作者: 管理有道工作室 | 来源:发表于2019-11-30 22:51 被阅读0次

    中庸新解

    前言

    关于“中庸”一词的解释,据说有的解为“中的作用”,也有解为“中是不易的真理”,这大约是先贤的解释。现在的民间对“中庸”的有两个极端的看法,有的认为中庸是真理,却说不出所以然,以及如何实行;有的嗤之以“和稀泥”。我认为这两者都是无益的,这激发了我的兴趣,于是我对“中庸”的意思有个初步的猜想:

    中庸是一种认识论,即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信息大体对称的前提下(即无人刻意对对象洗脑),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大体符合正态分布。如果一个人的认知处于这个分布的中间位置,则为中庸,否则则被视为极端。要想实现中庸需要多听多看,了解人们对某一特定问题的各种观点,为自己做出判断提供参考。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是一个行政的例子,它是靠舜的美德(舜被儒家作为圣人来宣扬)来保证的,其实现方法是多听和折中(舜好問而好察邇言,…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这真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儒家有许多类似的美好的理想),可惜在历史实践中,中国像传说中的舜一样的执政者实在不算多。事与愿违,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美好的理想应当能有更可实践的方案。比如如何确保执政者保持中庸?现代的民主政治即是可行之法。候选人通过对民意的分析,拟定自己的施政纲领,参加竞选。竞选是检验其施政纲领是否中庸的途径。而其在执政中,由于受到反对派、媒体、议会等多方的监督,也极少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在成熟的民主国家中应当没有吧)。

    抱着这个猜想,于是读《中庸》这篇文章来求证,就有了这篇解释。我认为我的猜想与《中庸》大体是相合的,虽然中庸的内容更丰富了我对它猜想的涵义(初读中庸前半部分(还没读完,汗~~),我对中庸意思的猜想改变为:如何获得真理以及如何保持真理,或者译为真理的保证。中是正好,准确;庸本义为泥土筑的护城墙廓,引申为保护、保证)。

    我非专业人士,学浅而不自量,又懒惰和无暇多方求证,故求教于先生。若蒙不弃,欢迎多做批评。不胜感谢!

    今日求教于一专业人士,获评一无是处。我非求是,而为求非,奈何资质太差,不明所以,故发于网络,肯求批评。但愿能得具体之批评,使我能明白错在何处。切切此心!

     基础文本来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网站(https://ctext.org/zh)。

     袁解为我的解释,其余则来自前述网站。

    《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1.1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率,循也。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脩,品節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於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蓋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聖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於天而備於我。學者知之,則其於學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於此首發明之,讀者所宜深體而默識也。

    袁解:性:特性,属性。道:对事物特性的认识,规律。修:修行,按对事物特性的认识去做。 事物的特性(性)是天生(天命)的(注:对于生物来说,其特性是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的,这也是天生);通过对事物特性(性)的探寻(率)可以认识其规律(道);传授并使人们按照对事物规律的认识(道)去行事就是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離,去聲。○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離,則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

     袁解:以上断为两段,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为一段,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与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合并理解。

    道,事物的客观规律,即上文对事物特性的认识,如果认识符合对象,则视为真理(道)。这个道与上文的道已有不同,因为对事物特性的认识未必是真,也未必究竟。通常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故意错误地认识对象,但人们经常认识不到事物的本质。

     客观规律,或者称作真理,是一刻也不可背离的,如果可以背离,就不是真理。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見,音現。隱,暗處也。微,細事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著見明顯而過於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懼,而於此尤加謹焉,所以遏人欲於將萌,而不使其滋長於隱微之中,以至離道之遠也。

     袁解: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与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合并理解。

    (既然对事物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思想开明的人(或译为聪明人)对于没见过、没听过的事物,不要少见多怪。有许多事物即使是我熟悉的,也往往因为其特性隐藏太深或者太细微而不易被认识。所以,如果我与主流的认识不同,一定要小心求证,不使自己犯错。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樂,音洛。中節之中,去聲。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離之意。

    袁解:(比如人的情绪,)在喜怒哀乐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产生情绪的那个主体)叫作中;产生喜怒哀乐如果是符合情境的(节:节点,标的。没有误解事物而发出错误的情绪),称作和。(注:这里可以看作是对中与和的定义。)中是(认识的)主体,使认识符合对象(和)是通达真理(道)的目标。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致,推而極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無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故其效驗至於如此。此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初非有待於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體一用雖有動靜之殊,然必其體立而後用有以行,則其實亦非有兩事也。故於此合而言之,以結上文之意。

    袁解: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就是找到了天地对主体自身的定位,依客观规律而行,则万事万物都能繁荣昌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新解-求批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pa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