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对“庸”的解释为:“庸,乐器。”也就是在孔子之前以及在孔子之后二三百年的时间里,庸,指庸器,是周朝的县鼓、和钟、玉磬、笙四种乐器的合称,是最高规格的乐器,只有周天子可以使用。
而根据《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宗伯的职责是帅其属掌邦礼,级别为卿;下面又分为礼官部和乐官部,乐官部最高长官叫做“大司乐”,级别为中大夫,设置二名。
有学者统计,整个乐官部门在编的固定人员共1436人。其中视力全无的一级乐队队员40人,半盲的二级乐队队员100名,存在视力障碍的三级队员160人,另外还有视力障碍学徒120人。这就是当庸器出场的时候整个乐队系统的规模和盛况。(《阴符经》中讲,“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让瞎子担任乐师的原因。很多乐者为了强化听力,故意熏瞎眼睛。)
在遥远的周朝,让这支规模庞大的乐队,分工精细,如何协调才能熟练演奏一首乐曲,可以想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国家大典中演出,每个乐者必然秉持敬畏,态度端正,精力高度集中,常存悚然警惕之心。演出过程中,钟鼓磬笙和谐奏鸣,肃穆典雅、音通天地、震撼人心、感而化人。这就是古代国家级的千人交响乐团,形象演绎了中庸之道。《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根据以上庸器的演奏,可以看出:
中,是指演奏庸乐之前,每个乐者应态度端正,内心诚敬,目标专一,凝神专注,整个演奏庸器团队应悚然警惕,如果庞大复杂的庸乐都能演奏好,那么由此去做人做事,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再对照《中庸》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能把握中的内涵了。
庸,是指像庸器演奏出来的交响乐曲一样的和美,由开始演奏之前的寂静,到演奏之中的钟磬合鸣,这才是和谐的最高境界。乐曲是有喜怒哀等思想情感的,但在演奏中这些情感都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这就是和的精神。《中庸》中对和的定义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本文参考了高行之写的《孔子的中庸思想 说的到底是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