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印章的第二高峰期。
这个时候,文人印章开始流行,出现了各种材质的印章。
明末,铜质印章大大减少,石质印章成为主流,这也和铜质只能由工匠铸造,石质印章可以由文人自己自由刻印有关。
文徵明的儿子文彭很喜欢篆刻。他先是用象牙,自己写好了字,找工匠篆刻。
后来,他干脆买来了灯光冻石,自己在石头上刻章。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29bc4adb78e5a534.jpg)
在王冕和文彭这样超有影响力的文人的带动下,从此,篆刻艺术盛行起来,并发展出不同流派。
在书画作品中,“诗书画印”也逐渐开始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再说说官印。
明朝皇帝的玺印,正式的至少有十几个,不同场合盖不同的章,有金的,有玉的。
崇祯皇帝有一个玉押很有意思,上面的字很多人在猜测是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063211602d45ddb3.jpg)
张珩认为,这两个字是“由检”(外面是“由”,里面的字是“检”)。
郭沫若认为是“国姓大木”。
故宫博物院的朱家溍认为是“一国之上”。
……
到了清代。
官印依然保持严格的等级制度。
私印则越来越个性化,在形式上异彩纷呈,更是成为了文人普遍的书房雅玩。
这时,出现了浙派、皖派等许多流派。
在文字上,人们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表现在印章上。
在印石的选择上,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三大名石越来越被认可。
在刀法上,也开始有各自不同的讲究。刀法也具有了艺术性。
明清开始,连皇帝们都开始关注印章。
据记载,乾隆皇帝有1800多个印章,到处盖盖盖,内府所藏书画作品统统没放过。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b9648d9e87437b6a.jpeg)
乾隆还特别喜爱寿山石中最珍贵的田黄石,他的一款“田黄三联玺”最为有名。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da337cbabeb023bb.jpeg)
这个三联玺用整块的田黄石雕刻而成,分别写着“惟精惟一”、“乐天”、“乾隆宸翰”。
溥仪当年被逐出紫禁城时,就随身带着这个印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