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日已看《芳华》,昨夜观《无问西东》,近读有关心理书籍,每看一次影片都直拷人性。
《无问西东》这部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演绎了四个风格迥异时空中的人物:上世纪20年代的大学生吴岭澜,经历“理工科才叫实业”的挣扎后,最终遵从内心由理转文、留校任教;抗战时期就读于西南联大的沈光耀,虽当初答应母亲结婚生子平淡一生,却毅然弃笔从戎,开上了战斗机;上世纪60年代的王敏佳和陈鹏,被时代裹挟,最终在险恶与背弃中选择了善良与爱情;当下时代的张果果,在尔虞我诈的职场中,做出了超越输赢的重要抉择……
初看之下,感觉无序。其实每个人物之间都有一条线关联。张果果的父母与李望的救命之恩,李望与王敏佳、陈鹏的情感纠葛,陈鹏从小就被村里人抱着跑着去接受的救济是沈光耀驾驶的“晃晃”,而沈光耀的老师里面就有弃理从文的吴岭澜。
虽处于不同时空,这四代人的选择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追求内心的真实,愿心之自由,共天地俊秀。
而人性的善与恶,在时代和现实面前的冲击,选择去向还取决于自身的认识和内心的渴求。比如李望在“支边”面前自保选择了缄口不言,而后难支内心的愧疚,最终人性的光辉让他最终选择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成全了果果父母的爱与健在,而正因为这份厚重的善良让果果没有泯灭良知,选择了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也选择了“授人以渔”。他本以为是他在救助四胞胎,唯恐沾惹上甩不掉的穷亲戚的时候,而殊不知人家非要找到他不过就是想送这个大恩人“胎毛笔”,恰恰是这四胞胎的无邪救赎了在商海利欲中打滚沉浮的果果内心的柔软和明澈、单纯。
而沈光耀在国难当头之日,把对家和母亲的爱,放在天平的上面那头,这是鸿毛与泰山,更是大爱!1937年对于中国来讲极其特殊,被日军占领和摧毁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不得不南下长沙,组建国立长沙联合大学,开始三校的精诚合作。原先计划在长沙办学,是因为普遍认为战火不至于蔓延至湖南,然而战争局面远超想象。武汉陷落之后,三校西迁昆明,成立了大名鼎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不再使用临时二字,因为已意识到和平不会在短期内降临。那段时期的年轻人确实有着如今我们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毅力,一部分继续在战火中求学,一部分北上抗日,一部分南下为民族解放奔走。在特殊的时代,年轻的学子冒着生命危险完成自己的使命。而有些联大的学生,甚至加入了中国远征军和空军,为了保证空中运输线航线的畅通,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片子从头到尾都在设问鞭挞: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处于这个时代本身,总是很难看清一些东西。而电影的意义有时候就在于给你讲述其他人的故事,为你展现一个时代的缩影,给你一个思考的空间,也给你一个冷静、思维、跨越自己和时间的人性考量。或许因为时代的不同,追求的东西会改变,但是青春的特质总是一样的。总有一件事情,值得你为其付出一切,为此不惜时间,不惜代价,不惜生命。青春的故事,确实需要以一种深情的方式去讲述。
影片中还悄然出现、被人熟知、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如梁启超、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这些大师们在他们的时代,也和今天许许多多普通人一样,在努力地生活,风骨卓绝。
这个电影体现的一个中心词是人性,爱情也是人性的一部分。这里面不仅仅有果果父母和李望与王敏佳的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更有最可怜的老师夫妻既不放手也不珍视的冷战与暴力交相上演的彼此折磨。当那个可怜的女人亦步亦趋地拖着疲惫走进院子,与丈夫那时的对视,最后在脑海里翻转的有关院子中二人共弹风琴的场面,也曾经甜蜜,曾经浪漫,何以换得最后的仇视,在那最后的对视里,在那相处的光阴里,总是有些温柔的心域。最后的一跳是真正的决绝,对自己,对善良,对爱,彻底的决绝,如果在最后的对视里,她看见了片刻的柔情,也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渴求,原本善良的心经不起被自己一手泡制的“死亡”的巨大冲击,她对自己彻底失望和绝望了。她可以以强烈的方式应对冷暴力,可是无法应对软弱的死亡,朴素的观念造就了她思维的“深井”,她只有选择深井生存或死亡。这不仅是以前时代的缩影,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写照。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提醒每个可能在当下迷失自我的人,要时刻记得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心之所向,无问西东,就是珍贵自己,做真实的你。
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芳华仍在,唯心永存,无问西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