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太极拳接近一年的时间,比较有趣的是,太极的原理跟我正在学习的中医的内容在互相印证着,你读着读着医书,好像就参悟了一部分内功心法,你听师父讲拳,可能又对中医范畴的某些内容有了灵机一动的感想。这两门功课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随着学习,会不断地扩充深度和广度,然后就有了越学得多,就越觉得自己知道得更少的感觉。深入其中,学起来都有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幸福感,真理无止境,人脑也有无限飙高的可能性。同时,作为学生又会变得勤奋而谦逊。我们可爱的师父经常骄傲地表示自己在太极领域只是才入门而已(同时暗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门在哪儿呢),我也曾问过京京师姐练拳有什么感想,源于我看了一篇“想知道豹子的感觉,得先成为豹子”云云的文章,我想要先窥视一下豹子的感想,而京京诚意满满地表示“感觉自己太差了~”。
太差了的感觉,确实伴随着我最近几个月练拳的光阴,完全不同于初阶的志得意满。其实完成十三式初阶的时候,真的有要上天的自我良好感,然后假期天天在家练,越练越得心应手,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功夫的内涵,简直都自立门派了。这种感觉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个假期大家确实都练出了自己的风格,然后等三十式一开学,第一节课,师父耐着性子看大家展示完,就是一副“what are you doing!”的表情。然后随着新阶段的学习,我们会对拳架和内功有更深的体悟,之前的自信也会一点点消失殆尽,转化成“what have I done~”的痛心疾首。所以,今年有十三式结业的同学跟我商量,你说我还要不要继续学?其实目前的内容已经够好了,自己在家好好练不就成了。我回答的大意肯定还是,学吧~个中缘由,就靠各人各自去经验了。
近半年的时间,我总是在思索练太极的缘由。这并不是犹疑,而是在执着中的自我拷问。起因是去年的茶话会上,众人花团锦簇地围着师父闲谈,话题当然大多数还是围绕着练拳的感受和变化,我当时正是感觉比较丰富的阶段,比较常见的是灼烧感,尤其是大椎附近,这是以前工作的旺季经常僵硬的部位,后来站桩的时候偶尔会忽然感觉烫得快受不了了,好像有块烙铁,但忍不住伸手去胡撸,却发现表皮是凉凉的,摸着并不热。再有比较有趣的,就是右膝盖磕过的旧伤,站桩时不时会出现气感,好像一只毛茸茸的小老鼠似的,嗖嗖嗖绕着我曾经受伤的地方转圈圈……当身体出现这些感觉的时候,心情是很愉快的,因为仿佛是一个确定的信号给到你说:你看,你在站的这个东西,是对身体有作用的,是科学的。
然而,我们津津乐道这些乱花迷人眼的“感觉”时,师父并不以为然,他教导我们说,各种各样的感觉在练功的各个阶段出现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被阶段中某个感觉吸引,不自觉地去追求那种感觉,那就把自己停留在了相应的阶段,故步自封不能提升了。感觉来了就随它来去,没有感觉也是正常,我还是照样按规矩练我的功。
听到之后我有当头棒喝以及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是一个及时的提醒,因为当时确实很被这些感觉吸引。太极如此,学习和工作中亦然,那次茶话会之后我回来琢磨了良久,不仅是练拳的追求被师父给拉了回来,多年来学业和工作中的起起伏伏都在头脑中过了一遍,沾沾自喜的阶段能否保持一片初心,走到更高的地方,看到更广阔的风景?又有哪些地方的流连让我错失了前进的道路?
之后又有一天去馆里练拳,来了一个之前从未见过,之后也未再见过,不知名,所属哪一阶也不明的神秘师姐,热热闹闹地在旁边围着松松聊,似乎是拳也并没有练,课也并没有续,号称:“我以后每天如果不练拳,就写一篇标题为我为什么不练拳的文章。……”
我一旁一边练我自己的,一边自己心里念叨:“那我每天练拳,就写一篇我为什么要练拳的文章……”
我要从梳理我一年来学习太极拳的收获作为思路。
首先肯定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好的身体状态。
早起练拳自不必说了,练几趟下来比喝咖啡提神多了,而且不消耗自己,真是睁开眼睛就想,赶紧起吧,就能打会儿拳了。精力旺盛、不爱生病,这些也不想再赘述。今年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师父给我们握了一下他的手,当时我想,这不就是《道德经》里描述的“筋柔骨弱”的状态嘛。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小孩的手,6岁以内的小孩,那种不同于成人骨是骨、肉是肉、筋是筋的分离感,而是密度很均衡的触感。师父说,真正的高手只要见面握一下手,高下已现,不用再过招了。(并且握手也算low了,应该是一对视就比完了,太过让人浮想联翩啊……)
师父教拳最大的心愿是发挥太极拳疗愈的功能,提升大家的生活品质,身体健康后脑子也跟着变好,然后附带着青春永驻般的活力。我有一天练拳时忽然对这种疗愈功能有了点领悟,武侠小说里,《九阳真经》疗愈了张无忌,《易筋经》疗愈了令狐冲,这一定是有依据的,这种疗愈肯定是和经脉里气血的运行相关,气血不通的状态形成了一些被身体遗忘的角落,爱咋长咋长、爱长啥长啥没人管了。而通过修习上乘功夫恢复了周身循环,气血运行,身体自然就好了。这种想法后来又从《奇经八脉考》里得到了印证,李时珍的这本奇书没有《本草纲目》出名肯定是因为没有《本草纲目》好理解。《奇经八脉考》里记载道家修炼后打通的奇经八脉走的是元气,这种打通对唤醒人的自愈潜能影响很大。
至于青春永驻,也不是没有理论依据。《黄帝内经》里描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也就是说,女人每七年走一步下坡路的趋势都是源自相应的脉先衰。金庸很直男的在《神雕侠侣》里三番几次强调,小龙女因为不食人间烟火所以虽然年纪比过儿大,但外貌比过儿年轻不拉不拉的,怎么没想起来干脆说玉女心经能冻龄呢?我最近还在跟松松念叨,我就等着看师父十年后的状态了,如果他老人家还是身手矫捷筋骨隆盛的,那我啥也不干了,就退隐山林潜心练拳算了。
最近几个暑湿比较严重的月份,甚至六点钟出来都感觉不到凉快,练拳练得比较通透的日子,我的手阳明大肠经三间和阳溪两穴之间的表皮上会起一片痒痒的小疹子,通常第二天就褪去了。我想,这就是体内不好的东西发散出来了么?如果没有发出来是不是包包就长肉里了?甚至有可能更深。我忽然想起上月某个周末去听饮水斋的课,唐医生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不要总宣传五行针灸治抑郁症,一下子都是抑郁症来找你,自己都快抑郁了,我们就宣传五行针灸能保健……”我们当时也当成玩笑听,颇有那简直太韬光养晦之感,这个话题也迅速被转移到“能不能减肥”上来了。但是我最近却越来越看重“保健”这件事的举足轻重,“保健”正是《黄帝内经》里“上医治未病”的伟大理念。这其实很难,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多么经典,我把你肚子里的肿瘤割出来摆在你眼前,你大惊之下很可能会把我当成再生之恩,我说你病在腠理,我赶紧趁着浅给你治治吧,不治就慢慢病入膏肓了,你肯定有一多半在认为我忽悠你,说『哦』~而到了真发展到病入膏肓那一天,你也未必记得当初“在腠理”时我的盛情。
联想到师父对来找自己比武的人说“我们还是聊聊养生吧”,“养生”这个愿景比“疗愈”更加艰难也更加伟大,也需要一些因缘,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机会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什么病是一朝一夕成就的。只不过,量变的过程中你能不能自己感觉到,身体的警示你能不能get到,你身边有没有人能望闻问切到,身边的人告诉你了你又能不能信得过,这需要太多可遇不可求的运气了。
于是我应该说,遇到师父是我最大的运气。
我当然还是不死心地盼着有朝一日某个冒冒失失的家伙忽然蹿出来不知死活地偷袭师父一下,让我好好大开眼界见识一下他老人家高深莫测的功夫,反正我自己上次见师父发力示范了一下掩手肱捶后是不敢造次了,偷偷推师父一把这种事我是不敢干了。然而在外面练拳时,因为他人一些冒犯和失礼我已经微愠之时,师父却是最平和退让的,大概在他的层面会对这些冒犯报以怜悯。相较之下,我好像倒越来越没涵养了。
以前碰见个加塞插队的,我根本就不往心里去,你挤进来,我就退一步,呼吸都不带乱的。现在谁要是敢插队,我不仅要把他拉出来,我还要骂他。我说我现在戾气重得很呐,师父笑说中气足了,跟人面对面时能感觉到自己底气更足,就忍不住想压人一头。他戏谑好多人在练功过程中都停留在了这个好斗的阶段,总认为自己就是武术家本尊了。
在三十式的学习中,为了协助理解,很多招数师父都会带着我们演练实战中应用的方法,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又助长了我的戾气。有很多次在外面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在跃跃欲试顺势挑衅,好像试探对方要不要跟我动动手,我好趁机试试水。我也在课下问过师父,这很正常啊,我当然想知道自己处在食物链的第几层呢。当时在一个岔路口,我们就要各自往不同的方向走,我记得我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师父足下生风地边走边回头冲我招手说:“你不用试!你就在最底层呢!”我也没有放慢脚步,一边往另一个方向走一边也冲他喊:“您刚才在教室里还说我是高手呢!”
所以说这就是一个好师父的重要性,他发自肺腑地评价自己只是才入门的小学生,然后转而评价我们说:你们都是学霸!好好练!甚至有时候,他在课上因为我们的动作达不到要求忍不住长吁短叹、扇扇子喝水,下课时都要笑嘻嘻找补着夸两句:你真的是好厉害好厉害的高手!回去好好练啊!——这时也许你正懊恼着自己不争气背着书包准备走,只能转回一个望穿万水千山的无奈眼神说:“谢谢师父~师父再见~”
后来有一次开车经过隧道时,另一辆车刚出隧道就从墙另一边的路上违规冲到我的车头前,而我恰好出隧道踩下油门加速,为了躲避他,情急之下自己向右并线,幸而没车。我忍不住按下车窗追着骂那个司机,他还一脸错愕和无辜,当然并不能让我解气。这事之后我很冲动地从后备箱把儿子种树用的破铁锹扔在手边的副驾了,大约一臂长,裹着土生着锈,简直比青龙偃月刀还要让人心惊胆寒。我不是在开车,我像骑马打仗一样撇着嘴威风凛凛地上路。而后在一次独自开长途之前,师父教导我说,真正的好司机是从来没有出过事故,真正的高手是从来没有跟人动过手……于是我又默默地把铁锹收起来了。
在师父的引领,同学亚娜姐的点化下,我还完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提升:学习的能力。
亚娜业余在练书法,某一天听课听高兴了,在朋友圈分享课堂笔记,我见了如获至宝,她见我懂得欣赏,就按捺不住跟我聊了更多。当时她的书法老师讲一个繁体的“學”字,说道,接纳才是学习该有的态度,别轻易以自己的成见来判断别人的对错,不要在知识上抬杠,如果有疑惑一定是练习之后的思考,人的成长比写字更重要,学,就是尊师重道、安心接纳。
所谓:知止而能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来自亚娜姐的分享让我进入了一种安心而笃定的状态,当时对太极拳的修习刚好到了一个平台期,你的意识不再去关注有没有发烫,有没有气,所有信号强烈的感觉也都不再来撩骚你了,站桩也根本就坚持不下去了,比如以前能站15分钟的桩,现在可能5分钟不到就晃晃悠悠,你可以自我安慰说,以前没松下来的肌肉现在松下来几块儿,于是支持不住你的骨骼了,但挫败感是在所难免的。再加上打拳也好像没那么得心应手,简直就不知道能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那是一个焦躁而又痛苦的阶段,自己也觉得有点失去练拳的动力,是亚娜姐对“學”字适时的分享,让我得以安心遵从师父的要求,踏踏实实地练习。
这种学习态度被我运用到了其他的领域,让我在各个方面受益匪浅,也渐渐用谦卑代替了戾气。越谦虚,收获得就越多,收获得越多,学习就越过瘾。有一次我看八卦里阴阳的循环,忍不住跟松松分享:我知道练太极拳的时候为什么会像师父说的有心求柔无意成刚了,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而《师说》这些以前读烂了的文章,现在才有“略懂”的体验。
脑子不仅是随着身体一起变好的,还有站桩和练拳让我体验到了“静极生慧”的后果。读徐文兵先生的《字里藏医》让我有新的思路是理解每一枚汉字的意义,智者明法,慧者通道,智与慧本是不同的东西。但这一部分对当前的我来说,还停留在可意会而难言传的阶段,需要在今后的修习中加深理解。
另一个收获是,我从中加强了对自己、对他人、对天地的觉知,也加强了对这一切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规律的尊重。我们以前总说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察,就算你失控了,也要在失控的当下保留一份觉察。到如今,觉知来自于方方面面,不仅是情绪。
我曾经傻傻地带着“死与我无关”的无所谓态度虚度光阴,高挑“身体是消耗品”的旗帜恣意挥霍,好像宇宙巡行的规律真的没带上我似的。然而,螺旋向前的曲线是每个人抹不去的烙印——师父经常对我们提到这种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我在松松的提示下,也观察到幼苗破土时旋转生长的轨迹,我又去观察花木,发现他们从来没有改变过破土时那种成长的方式,每一根枝条仍然是螺旋向前生长的。我开始在练拳中体会形体与意念的运动,让自己贴合宇宙的运转轨道,然后对四时的变化有了更灵敏的体验。
上一个冬天基本每天都是室内站桩,然而,“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时节,在室内站桩打拳有明显的躁意,于是我开始每天清晨去户外练拳,这一打就爱上了晨练。通向公园的路经过一条河,拐到河边的路上车就少了,河畔杨柳依依,我会降下车窗,松开油门,让沾着水汽和绿意的风漫进来。这么不疾不徐地到公园里选一处有树荫掩蔽,水光映日的角落,静下心来站一会儿桩,打几趟拳,练练生疏的套路,再拍拍打打着边放松身体边往外走。往往这个时候,春天大地上阳气蒸腾升发的感觉好明显啊,虽然其他时候练完拳身体也是轻灵的,但不会像春天这样,两只脚像踏着小燕子似的就快要腾空上天了,好多次我兴冲冲地回去就称了体重,然而质量和重力加速度都没变化。
我一度迷恋上了这种飘的感觉,再开着车返回主路的车水马龙中,好像刚从一个平行时空跳脱回来,大多数人或打着哈欠或捧着手机在上班的路上时,他们可能在午饭前都是需要缓神的状态,而我这一天已经轻飘飘兴冲冲斗志昂扬地开始啦。
这种飘的感觉随着夏天的到来就消失了,所以我们这批人基本是把日子过在节气上,正所谓顺势而行,别跟老天拧着来。夏天就练到大汗淋漓,直到立秋后的某一天,从烈日当空的假象里,我能清晰地捕捉到风中的凉意,四季的流转已经循回到阴面,于是告诫自己开始收敛,对寒凉保有敬意。
比较有趣的是,随着秋天的到来,我四岁半的儿子步入了生死敏感期,玩着玩着,或者看着书,想起自己会死这件事就默默地流泪,仿佛分离的感觉隐隐让他觉得跟死亡有共通的地方,于是早晨去幼儿园也开始有点分离艰难。我挺为他高兴的,他知道死比我知道得要早太多了,并且我看着这街上的人,有太多仿佛觉得自己不会死去一般的活着。我从来没有对儿子宣传过什么,他有一天却忽然问我:“妈妈,你练拳是因为怕死吗?”我笑道:“我练拳是为了好好活着。”他马上说:“我也要好好活着。”接下来连着两周的时间,他都会抱怨我练拳不带上他一起去。
人长寿和健康是两个概念,在生命的质和量之间,我期待修得一个说得过去的平衡点。
这一部分,夹杂着我带给身边人的影响,我也期待儿子能开始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邂逅的每一个人。然后,在这人世间行走,无论身处何地,都得到一种闲庭信步般的安然。
归纳所得,我似乎也逐渐清晰了自己持续修习太极的理由,并且看淡了当下的得失,站桩的时间、拳架的美丑、招式的攻击力……统统不必在乎,在食物链的第几楼也可以完全不在意,这只是一件我要在有生之年持续做下去的事情,至于这件事情会把我指引到哪里去,最有趣的就在于此——我毫无头绪,并且拭目以待。
同时,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首先肯定是端正学习态度,对可学的东西敏锐,珍惜学习机会,跟师父学、跟同门学、跟周围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师父说话的时候要仔细听,即便当前并不能理解,能记多少记多少,说不定哪天就灵机一动懂了,有问题就及时问。师父给别人讲的时候自己也要支楞着耳朵听,有时候也有意外的收获。比如今年夏天最后一节课户外练拳的时候,师父给一个师兄讲金刚捣碓,我忽然意识到我相当长一段时间忽略了上下对拉的意识,其实以前学金鸡独立的时候师父给我强调过向上的意识来自于脚下,但我只局限于那一招了,其实不仅是金刚捣碓,站桩时百会的领、行拳时百会的领,也不仅是上下,完全可以引申到整个行拳过程中身体虚实、阴阳的变化……在之后的假期练拳的时候,我心里经常浮现出一幅太极的画卷,自己联想着我当前的动作是转化到太阴还是太阳、厥阴还是阳明……这一切体会,就来源于我旁听了一耳朵师父指点金刚捣碓的提拳。
其实师父真的是特别慷慨的,不仅是我们学员有体会,连路人甲都有体会,还是那次户外练拳,师父带着我们到的早的几个单独打了两趟,然后挑几个问题明显的动作讲解纠错,重点讲解。之后他临时走开了一下,旁边有个一直在近处观望的阿姨,忍不住走过来问我学了多久,平时在哪上课之类的,表示自己也跟人学习太极拳很久了,但感觉不像我这个老师讲得这么透彻,毫无保留的感觉。
而就算师父什么都没有说,跟着他老人家打一趟拳也是明显的长功感,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师父说,来,我带着你打一遍,然后你在临摹师父的动作时就觉得自己简直是虎虎生风。然后师父说,好,你自己打一遍我看。然后一瞬间,你就能感到自己迅速垮掉了。
有好的师父就有好的师姐,师父不在的时候,就多听师姐的话。京京今年点拨了我一句『小动作太多』,我忽然意识到,之前一直有人评价我打拳像跳舞,有一个很大原因是手腕乱晃。意到和乱动之间、松沉和有神之间的平衡点,一直是我这学期的难点。而松松是看我打拳最多的人,带我打拳最多的人,也是给我帮助最多的人,如果说我这个假期有一些进步的话,肯定大多都是她的功劳。
第二个经验肯定是勤练不辍,没有时间和场地练拳就站桩,静不下心来站桩就练云手,云手真是好练,内涵丰富又不占地儿。即使静不下来、松不下来,至少清醒自己正经历着的情况。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意识迟早会流动到开始没有觉察的角落,而之前根本顾及不到的肌肉也会一块块儿松下来,与其急躁、不如坚持。我是从同学刘叔身上受到鼓舞,也看到了勤奋的力量。坦白讲,刘叔以七十多的高龄来跟我们一同从零学起是很吃亏的,毕竟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如年轻人了,肌肉的松沉对他来说是很难达成的状态,但是他永远是最认真最勤勉的那个,很多动作因为身体条件的局限他很难做标准,但是几个近身擒拿的动作,很多次同学之间互相试,都能特别明显地发现刘叔做出来的攻击力是最强的,我觉得肯定是因为他练得次数最多。
另外就是,一个动作练得熟了,师父自然就会把那个动作更深入的内涵讲出来。还是用云手做例,我觉得我是在三十式学习阶段的尾声才练成了十三式的要求,有一次课堂上我远远的看见松松朝我点了点头,于是我欣慰地想,总算是把云手打出来了。还没欣慰半分钟,师父也欣慰地走过来说,我再告诉你啊,你要把意识从丹田送到劳功,再回到丹田……于是乎,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云手只好又回到『不会』的阶段继续练。
总之,天道酬勤啊。
最后的大经验是,太极无处不在。
从浅了说,比如,我不仅是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成个无极桩,我做任何事都可以用太极的方式调整身体的状态。比如冬天冷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缩脖子了,开车和工作的时候意识到肩颈紧张了,刷碗和洗衣服的时候意识到腰椎有压力了,我都会调整一下自己的姿势,百会领起来、肩膀松下去,胳膊肘自然下垂,腰胯的重量放到脚下……甚至走路的时候,我随时领着百会,避免不良姿态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磨损,也避免错误习惯让自己老态毕现。而当下就能看到的效果是——做这些事的时候不容易累了。
从深了说,地下的水变成气到了天上,雨水汇集入海,完成了一个天地交流的循环,有了这种交流,才有了天地之气,有了阴阳的转换,产生了生命,阴阳的交流式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基础。作为地球上生命的一份子,跟上这个节奏顺势而为,就能滋养自己的身心。
师父也曾像张三丰教张无忌的时候那般,很玄虚地说:有朝一日你们把我传授的招式都忘记了,就有点小成了。但我真的明白了,师父教的不是拳,我学的也不是拳,拳只是一个让我们『得意忘形』的媒介。就像我前文总结的那些受益之处,已经远远超越了拳的范畴。意思到了,就不必注重形式,形式在之后的某个阶段大概也会成为束缚,突破了这个形式,等待我们的也许是一份大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