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苏粉",但很惭愧,对苏轼先生知之甚少,近日偶然中看南怀谨先生的文,才恍然大悟先生是修佛之人,且佛缘颇深,号东坡居士,与佛印禅师亦师亦友是颇有原因的。
苏轼,字子瞻,北宋大文豪和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这可能是很多人的普遍认知,包括我。心理帐户上一旦有了认知标签,便容易失去原初的好奇心。又或者说比较单向,不完整。而人或人生都是多维度的吧,我在生活中逐步理解,有的无知是自己给自己的标签偏见。当多维度去观待,看到的不只是一个面,而是更多。
诗中见佛
看了不少苏诗,边看边忘,以前也未仔细思考过东坡先生是生活在北宋佛教盛行之时,他的旷达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除了经历,也受当时所推崇的儒释道思想影响。所以诗中有不少对佛法的理解。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原文解析
“终日看山不厌山”正所谓仁者乐山,总能从中联想到人的品德与胸襟。即伟岸高耸,又能敞开胸怀,还能哺育万物,其中的启发非止一种。
“买山终待老山间”情愿买一座山,一直在山中。可人生易尽,山水恒常。
“山花落尽山常在”所有荣誉和美丽全部失去,山却依然不动,就如同人的佛性,无论你走了多少弯路,错路,他都一直在那里等你回头,因为佛性更持久。所以,人身上的所有品性中,唯有佛性至大至尊。
“山水空流山自闲”无论经历多少变化,多少干扰,山却依然闲适地站在那里!正如人的佛性,所谓“一心不动,能制万物”,生命中的至高境界,也不过是守住本心,不被世俗所扰。
佛性是人身上最好的东西,无论经历多少变化,他都一直不动,是最持久的,作为觉悟的人,我们应该让自己同化心中的佛性,坚持生命的根本,把世间的烦恼纠纷通通看淡。
解读
终日看山,山可以不动,心又怎能做到一心不动?不动怎么过日子呢。早前读时不明白,后来才理解:许多东西,在生活和生命中是不一定需要的,当用惯了,就觉得需要了,这就是一个无底的欲望。
人应"知止而乐”,保持初心吧。 这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如山花一朵朵的开,又一朵朵的落,无论花开花落,不要忘了最初的自己。看得到花开,也能接受花落,不被欲望束缚。本心是山,山不动,心自闲。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原文解析
你要听佛陀说法的声音吗?听呀!“溪声尽是广长舌”,佛陀的声音遍布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的说法声。你要看佛陀的样子吗?“山色无非清净身”请看呀,青草翠木便是佛陀的清净法身。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性是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属性,是最持久的金刚不坏之性,他在你的身上,在自然草木的身上,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你静下心去体悟,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心灵的镜子,引导你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心中潜藏的珍宝。毕竟,你和万物都是由佛法锻造出来的,本来就是血脉相通的亲人。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一夜之间,佛陀通过万物所说的法,就已经是不可尽数了,我们悠游在万物之间,就如同掉进了佛法的宝藏中,身边充满了无价之宝。简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无论拿到哪样,都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而那些入宝山却空手回的人,不说自己看不到身边的宝藏,却只会抱怨自己命苦,终日陷在烦恼中,一再错过真正的珠宝,一再迷失自己的真心,他们难道不可怜吗?
解读
东坡先生说,溪水是佛陀的声音,山是佛陀的法身。佛陀用万物说法,万物皆为宝,我们身在其中,有的人看得到宝藏,收获了幸福,有的人却只看到抱怨。
和东坡先生相隔千年,然而生活是多么相似。今天的我们,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宝藏,身边的贤者,而惘然不顾。可能低着头寻找着网络中的高人,可能无法放下自己的偏执去觉悟。或抱怨现实的不公,或没有时间看到身边的能人。现实实实在在的生活取之不竭,拿什么,都是自己。珍惜身边的智者,不错失他们身上的宝藏。"日日常自省,时时听贤言”才是明明白白的生活吧。

【词中看史】
词中看史,东坡先生算一个。他一生中颇有好人缘:好父母、好兄弟、好妻妾、好师友、好门生。也有好的成就:诗词、文学、书法、绘画均一流。尤其他的词是非常灿烂的存在,至今留存下来三百余首。然而,他的词背后的历史与遭遇,却不是每个人都了解。
他生在北宋中期,这个时期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需要大的社会改革,社会各阶层的矛盾逐渐突显。他有宰相之才,却一生三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所作。当时宋神宗在位,王安石专权,苏东坡因与其不同政见被贬。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是他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惠州,“不得签书公事”时所作。这个时候宋哲宗登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执政。将苏东坡招回京合作。但东坡先生尊重客观事实,不否定王安石做得好的地方,便又一次贬离京。高太后去世后,再贬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后才赦回常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是他渴望强国抗敌、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即使被贬,他仍心系社稷。
东坡先生一生历经五位北宋皇帝,目睹北宋由盛转衰,无论请离京还是被贬,都一心为民谋利,每处皆留下政绩,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词背后是鲜活的历史。解读苏东坡先生的人生经历,就是解读那段跌宕起伏的宋朝历史。但无论这一生他如何沉浮,诗词里的悲欢离合,功名利禄都不卑不亢,保持真实,善良和有趣的初心。

读东坡先生,我们念念不忘他的才情,我们欣赏他在逆境中诗意人生的乐观与豁达。但终归是要思考自己应如何汲取。听人说: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学习他的生命哲学,可得“清欢”;学习他的艺术哲学,可得“境界”;学习他的工作哲学,可得“欣然”;学习他的处世哲学,可得“超脱”;学习他的交往哲学,可得“天真”;学习他的生活哲学,可得“趣味”。
当我们用立体的,多维度的视角去观待,最后收获的是自己。我欣赏东坡先生,觉得他身上至少有三颗心:好奇心使他不断创造,童心让他有趣,自在心使他的心情豁达。我想:对世界保有好奇,是改变自己认知局限的开始。多一些纬度去看生活,至少,未来很多年后,我会是一个可爱的老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