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是读书天,是一个大众都感同身受的尴尬体验。其实这句谚语说的就是春困的现象。
冬天天气寒冷,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全身血流相对减少,皮肤就像一堵挡风的墙,抵御着寒冷,减少热量散发,维持人体恒温状态。体表血管收缩,大脑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也相应地增加。
春天到来,气温升高,人的身体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需求增加,血管舒张弛缓,大脑处于氧气相对不足的状态,而大脑对冬天充足供氧的依赖性一下子还扭转不过来,所以人们自然就困乏疲倦、昏昏欲睡,这种状态即通常人们说的“春困”。
从中医角度来看,这是由于体内湿邪为患,伤及阳气,性质重浊所致。
从中医角度来看,这是由于体内湿邪为患,伤及阳气,性质重浊所致。
回南天是人体湿邪最重、最典型的时节。一般出现在春季的二三月份,“回南天”天气返潮,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
回南天是人体湿邪最重、最典型的时节。一般出现在春季的二三月份,“回南天”天气返潮,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
人体的湿邪与自然界的湿类似,正常人体的水液像水蒸汽一样呈弥散状态布散,滋润灌溉全身(此即为若雾露之溉),如果变成湿邪就会像露水一样凝聚停留身体各部,损伤阻碍各脏腑阳气,出现各种病变表现。
回南天,湿邪从外侵袭人体停留各脏腑组织,著而为病。
“痰蒙清窍,困遏清阳则头重如裹”,表现为晨起时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东西在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有东西包裹着身体,让人懒得动弹;湿邪停留中焦脾胃影响运化,则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支沉重、没有食欲等,这些症状都是明显的“春困”表现。
“春困”如何调理?
脾虚湿困时,饮食调理最宜健脾去湿,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利尿)或者减少,使邪有出路,不再阻碍脏腑气机,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
岭南食疗常常选用“清补凉”一类食材,大多温和力缓,既健脾有渗(利湿),特别适合广东人素体脾胃虚弱,不耐寒热性质特别明显食材的特点。
广东清补凉配方不一,多为淮山、莲子、茨实、薏米、百合以健脾去湿,或放入沙参、玉竹、等润肺去燥的材料,煮成汤、熬成粥,均为常用的祛“春困”湿盛之法。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薏米一物。
薏米为祛湿最常用之品,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薏米有良好的利尿祛湿的功效,“春困”祛湿功效最著。但是薏米是“清补凉”中药性最偏寒凉,对于偏热性体质的人吃了无碍,但是对于偏寒性体质的人来说,经常吃薏米,无异于雪上加霜,多出现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出现这些情况,可考虑薏米炒黄为用,制约寒性。炒薏米是取净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黄色、鼓起时取出,放凉,略有焦斑,微香即可。
长江以南的南部诸省为亚热带气候,其地多湿热之邪之地。
故湿邪入体多从阳化热,偏为湿热指体,所以部分湿热表现明显的人群,也可选用一些甘寒利湿的中草药材汤水饮用。如绵茵陈煲鲫鱼,火炭毛(母)煲蜜枣水等等亦可。
绵茵陈煲鲫鱼
食材:绵茵陈30克、鲫鱼 500g、姜 3片、蜜枣 2个。
做法:绵茵陈浸泡后洗净,洗净的绵茵陈用纱布或煲汤袋包起,汤锅放适量的清水,放姜,蜜枣,两面煎好鲫鱼,与绵茵陈同放进汤锅煲,煲1.5小时即可,可放适量盐调味。
适用人群:疲倦乏力、纳呆、口苦,小便黄赤等中下焦湿热证。
火炭毛(母)煲蜜枣水
食材和做法:火炭毛(母)30克,蜜枣3至4个,同煎水,代茶喝。
适用人群:脾胃湿热。
火炭毛(母)
蜜枣
推荐常用祛湿饮食疗法
01
健脾祛湿汤
淮山
土茯苓
溪黄草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黄草10克,猪胰(猪横脷)300克,清水适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黄草、猪横脷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
适合脾胃差者饮用。
02
和中化湿汤
鸡蛋花
扁豆
瘦肉
材料:木棉花30克、鸡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陈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鸡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陈皮或砂仁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
适合湿热脾虚者饮用。
03
红豆薏米粥
红豆
薏米
材料:红豆、薏米(1:1)
做法:红豆、薏米洗净,放入开水泡上,浸泡4小时以上,煮熟后食用。
适合湿盛明显人群。
04
清热祛湿汤
赤小豆
土茯苓
扁豆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
适合去骨火,去湿,清热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