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教育充满阳光、鼓励、赞美和激励。但在违反了公约的情况下也需要用适当的方式让儿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了困扰和伤害,以求下次避免,我们通常称之为“惩罚”。表扬和赞美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阳一阴,相辅相成,用之得当,则事半功倍。
这周四孩子们上戏剧课时,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班长过来告诉我说戏剧课的原老师叫我去班上一趟,我猜想准没好事。果不其然,其他同学都非常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静息,只有小秦和小帆同学站着。原老师见我进来,向我说明情况,结果话还没说完声音就哽咽起来。作为班主任,班上的孩子把任课老师气哭,内心有自责,有歉意。为了保证课堂正常进行,向原老师表达歉意后,我带走了这两个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69631/48bbd32796f74c69.jpg)
小秦同学去年是我办公室的常客,一年级刚认识他时,因为感受不到周围人对他的爱,将自己定位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和其他同学和平相处,甚至伤害他人;缺乏规则意识,总给老师和同学带去麻烦和困扰。一年下来大错小错不断。小帆同学相比较而言,情绪控制上要好一些,但攻击性丝毫不输小秦同学,短短周五一个上午的时间,能够接二连三制造四起伤害性事件,可见一斑。这一年多来,因为班里的这些小魔王,也总结了一些犯错误后如何惩罚的心得。
惩罚是一门学问,与表扬相比,更是一个危险的工具。
惩罚不是体罚。苏霍姆林斯基说:
千万不能使用体罚的方法“教育”儿童---用皮鞭抽、打后脑勺、拳打脚踢,这会使儿童的心灵变得迟钝、凶狠,变得冷若冰霜和残酷无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69631/94369749f236a555.jpg)
体罚是一种原始的野蛮行为,是培养仇恨的方式,哪怕是为了正确的目的。而且孩子会通过体罚学习这种身体反馈的模式,这正是暴力之源。
与体罚同样可怕的是“精神的体罚”,即对儿童呵斥、羞辱、讥讽等言语暴力。通常情况下儿童出现粗鲁、蛮横、冲动、残酷、缺乏羞耻心,以及无意识的破坏现象,均与此息息相关。
在运用惩罚之前,我们需要深思熟虑一个问题:为什么惩罚?惩罚只有两个紧密关联的目标:维护规则和发展内在德行。维护规则在成人的世界中用之较多,比如维护法律、法规、制度等。对教育而言,维护规则在原则性问题上也需要,但是否发展了儿童的内在德行更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一段话:
惩罚不仅是强制的极端形式,也是对儿童品行作出公民评价的一种形式。只有使儿童信服某一原则,并迫使他思考自己的品行和对待他人的态度时,惩罚才能起到再教育的作用。我们仅把责备视为这种惩罚的形式。对儿童的责备是否具有教育力量,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道德品质。取决于他的分寸感和威信。不管对学生品行的评定有多尖锐,有经验的教师从不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在机智的责备中,往往包含着惊诧的语调:“我期望的你可从来不是这种行为,你比你的行为表现的要好很多。”这些话不能平板地说出,而应当“流露出字里行间的意味”---责备的艺术正在于此。如果教育者不是巧妙而机智的运用责备,而是一味的埋怨、强调他的不好、甚至凌辱儿童的人格,势必激起学生的失望、怨恨、孤僻、蛮横,视教育者如同仇敌。责备的艺术在于严厉和善意的理智结合:学生在教育者的责备中感觉到的不仅是公正的严厉,而是仁爱的关怀。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69631/5ad9bc6479fff210.jpg)
针对小秦和小帆两位同学这样并非原则性问题的错误,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目的是让他们内化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教育。我先分别罗列了开学三周以来他们为班级、为同学做的贡献,描述了同学们对他们两个的需要和感谢,以及作为老师心中的骄傲和期待。紧接着又描述了刚才看到原老师哭泣时的失望心情。说完,从他们的脸上确实看到了愧疚和自责,第一阶段效果达到。
然后就是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责任要承担(例如赔偿损坏的物品),但因为他们两个无视课堂纪律,导致老师无法正常上课,所以需要向老师道歉,他们两个欣然接受。后面了解到原老师很快就原谅了他们,并且进班正常上课了。
虽然不能保证这两个孩子会完全改变,但犯同类错误的次数一定会越来越少,因为这样的惩罚是在种植希望,内化责任。当一个孩子有自尊感、向上感、同时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一定会越来越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69631/acb8e603f2501b0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