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老百姓过大年,吃吃喝喝是少不了的,团圆饭更是我们心中的期盼,那么,历史上身处紫禁城中的皇帝在过年期间和家人亲友们是怎么吃团圆饭的呢?
谈到春节,少不了的食物肯定就是饺子了,皇家过年,也少不了吃饺子,但是皇家过年的饺子多为素馅。
热腾腾的饺子据档案记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初一凌晨三点,乾隆皇帝驾临乾清宫西侧宏德殿,随侍的太监用雕漆飞龙宴盒送上了一盒饺子,放在一个红漆雕刻的小桌上,桌面上有“大吉葫芦”的字样,这漆盒就放在正中央“大吉”上。揭开盒盖,里面是菠菜猪肉馅的饺子,内藏有铜钱,为了让皇帝无论如何都能讨到吉利,御膳房的人把四枚饺子中的两枚都包上了铜钱。乾隆皇帝吃了三枚饺子,余下没有铜钱的一枚供奉与佛堂之上。
我们现代常常提到“满汉全席”,其实在清朝,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不存在的。皇帝日常都是独自一人用膳,只有在年节才会和后妃、宗亲及大臣们同席而坐,欢享团聚,这是在制度森严的宫廷中少有的温情时刻。不过,您也别想的太简单了,这宫中的“团圆家宴”是分批次进行的,那些妃子们和其他男性成员根本见不着面。您问为什么?中国古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皇帝后宫妃嫔众多,许多甚至比皇子的年龄还要小,为避免发生一些不可描述的事,宫中规定,只有年过五旬的妃子才能与非亲生的皇子见面,完全杜绝了与外人有染的可能性。
除夕夜,上灯仪式过后,清脆的《火树星桥乐章》响起,紫禁城顿时流光溢彩。伴随着乾隆皇帝升入宝座,《中和韶乐》缓缓响起,后妃们向皇帝行礼后也入座,家宴正式开始。宴席中央放置金龙大宴桌,上面摆放八路膳品,两侧则是妃嫔们的餐桌。
庄严的金龙大宴桌宴会等级森严,各人根据地位的不同所用的餐具也不同:皇后、皇太后用的是里外金黄的暗龙纹盘碗;贵妃、妃,地位较高,用黄地绿龙纹盘碗;嫔是蓝地黄龙纹盘碗;位分最低的常在用的是五彩云龙纹盘碗。
象征身份的餐具用膳时首先由皇帝开始,依次进食汤品,汤品由对盒盛放,取成双成对的美意。皇帝的对盒是两副,里面是燕窝汤和老鸭汤,后妃的对盒只有一副,里面是羊汤。汤品过后是转宴,取合家共享之意。接着是酒宴,宴席最后,饮完果茶,后妃们向皇帝行礼后,各自回到宫中,宫外隐隐传来民间热闹的爆竹声,除夕家宴这才正式完成。
宗亲宴是皇帝宴请王亲宗室举行的大型家宴,一般在乾清宫举行。这一方面是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另一方面也有笼络人心之意。其中,最盛大的一次就是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举办的宗亲宴。上午八点半,乾隆皇帝由养心殿出发,御驾乾清宫。在缓缓的《中和韶乐》声中,王室宗亲在宫殿正门两旁按辈分等级排列,恭候乾隆皇帝升入宝座,并依次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后方可入座,宴会严格按照皇家礼仪进行:如,一等席用银锅子,二等席用锡锅子等,宴会中,皇帝进茶,进酒或吃饭时,参会的人员都要叩头行礼谢恩。宴会结束后,皇帝离去,也要演奏《中和韶乐》。由于赴宴者人数众多,开支巨大,与当时社会提倡的节俭美德相悖,于是清朝的皇帝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他们规定:凡是参加宴会的王宫大臣们,都要有所“奉献”,这就等同于是共同凑出来的一顿饭。其中包括:菜品亲王需进奉八桌,郡王进奉五桌,另外参会者进奉羊三头、酒三瓶等。
这皇宫内的团圆宴啊,真是形式大于内容,其实就是皇帝为了显示“皇权至上”办的一场“热闹宴”。空有其华丽的外表,内里却并不实在。虽然有数不胜数的美酒佳肴,山珍海味,可与会者碍于皇权的威严并不敢放开肚皮大吃大喝。反观民间的饭菜,虽然粗淡,却人人吃的欢快,饮的痛畅,实在是令人感叹!
注:提到皇权威严,我想补充几句。这是我在收集资料时最喜欢的一件作品:
皇权的象征正月初一,皇帝举行开笔仪式前,需要进行纪念活动—用金瓯永固杯饮屠苏酒。“金瓯”,代表国家,寓意江山永固。随着子时的到来,皇帝提笔沾墨,在“金瓯永固杯”的映衬下,书写代表祥瑞的话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