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王阳明心学》:从来如此,便对吗?

《王阳明心学》:从来如此,便对吗?

作者: 易谬 | 来源:发表于2019-01-26 23:49 被阅读26次

《王阳明心学》一直备受追捧,对于吃瓜群众的我,曾经很是费解。后来,仔细想想,也并非是毫无道理。

俗话说,存在即合理。

但鲁迅也曾提出质疑:从来如此,便对吗?

是的,前有性本善论,后有性本恶论,各自都有各自的依据。

出生,在所有人的眼中都是纯净的,干净而无邪的,而性善,这是一种符合大多数人观念的思想,因为人人自危的年代,谁不希望自己被善待呢?而性恶,更多的是针对人的恐惧,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恐惧,于是倡导出性本恶也无可厚非。

再回到王阳明心学所倡导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站在历史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谁不希望重新做人呢?

谁不希望能够重获新生呢?

首先,这是大多数人的心声,尤其是恶人善人难辨的时代,有了这个旗帜,就可以不用处心积虑的为自己洗白了,多好呀!

一下子,自然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而回到起点,也就是人之初,究竟是性善呢?还是性恶呢?还是本无善恶呢?

性善,讲的更多的是爱的纯净,本质,人的追求的某种美好,修养,这是很难的,也是大家都认可的,这是一种后天的修养问题,这可以说是人格的高度。

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不配为人,故性本善借助这个基点继而表达出自己崇高的理念和哲学。

性本恶,反溯其源,讲的其实更多的是人的本质的需求,简单的说停留在第一时间进行思考,就像你饿了会去抢吃的,这时是没有理智的,更何况如果是婴儿,或者没有思考能力的时候,这是动物的求生欲望,这就是性本恶的立身本源。

事实上,谁都不会承认自己是恶人,更不会承认自己是为了私心所以作恶,更多的人的借口是不得已,没办法,更多的是无奈之举,是为了生存,所以无可厚非,性本恶的观点自然能够得到理解和通行,再加上当时的时代而言,谁的手又是干净的呢?

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能够很好的洗白自己,为什么不选择相信呢?

甚至还可以继续做自己,继续作恶,打着性本恶的旗帜,有何不可?

而且这时大家都一样,所以谁又能说性本恶是坏的呢?

更多的人只会觉得,连比我们厉害的人都这么想,我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合理的呢?

于是,性本恶得以流行。再着于案例,想想婴儿看见好吃的却会伸手去抢,哪怕是自己的同胞哥哥也还是会毫不客气,甚至去攀比,这不是人性本“恶”吗?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不仅在于理智上,更是在于人的本质属性的东西,继而性本恶能够成为某一时刻追求的理念的原因。

综合来说是,人性本恶的终极目标是人性本善,追求善。

就像佛学里提到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概就是说行本恶和性本善的关系。而王阳明心学则是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进一步提出了心学的理念,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一种怎样的主张呢?这就是说,不管你性本善也好,性本恶也好,这都只是一个心理活动,一种态度,而更直观的判断标准,其实都和性本善恶无关,因为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一点,人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你做了什么,以及你怎么做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理念能够得以倡导的原因。

试想一下,不去人格上无论侮辱谁,只在事情上判断善恶,这就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更多的是以某些事赞扬你的人格的好坏,这是一种良性竞争的核心思想,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有机会,可以共同竞争,没有阶级等级之分,人人皆平等,人人皆自由。

那这种思想的驱动下,已经把一个原始问题跳过了本质,追溯为事实的本质,就事论事。

这就成了一种哲学的高度,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判断,即凡事往好的一面去看,脱离辩证关系,更多的以美好追求为核心思想。

既然如此,谁还想着去构陷别人呢?

大家都应该拿出成就,拿出作品来表现自己才对。这就有点百家争鸣的意味了,即我不说你好,也不说你坏,关键在于每个人都是值得被认可的,被尊重的,从人的需求来说,这是以社会的标准,跳脱到了心理需求的层次。也就是说,性本善是心理需求,性本恶是人的本能需求,而性本无善恶,则是一种先肯定,后塑造的一种追求方式,这是和时代,也和人的心理需求所契合的。

简单的说,性本善是很缥缈的追求,而性本恶是对人的深刻反省和现状的一个否定或者说饱含着某种意味,即要进步要发展,但是往哪方面发展呢?还是很虚无缥缈。而王阳明心学,则是探讨了一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方向,即为社会,为市场做一个实际行动来证明你是谁的问题。

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性本善追求的是,你可以是好人,这是一种可能性。性本恶追求的是,你是个坏人,所以你要改,去后天学习成为一个好人。而无善恶论,讲的是你需要证明你是谁,然后你就是谁,这和“你想成为谁,你就是谁”的理念是契合的。这些观点从思想的角度来说都是进步性,启发性的,更是对自己作为人的一种价值判断,和取舍。

而这一点,也是王阳明心学的机智的地方,他没有直接探讨性本如何的问题,而是告诉你可以怎么做,你去怎么做出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一下子让人们抓住了重点,即你的追求是什么,你的真心是什么,那么去做吧,去表现出来。

格物致知,就是这么一个方式,不管好的坏的,都有其进步的地方,不否定,但给你机会去证明自己。

太多人需要这样的理念了,毕竟性本善的角度虽然积极但不是谁都能够从一而终,性本恶的角度则是消极的,你不去改变你就是不好的,而抛开这个问题来谈,就事论事,那么一切简单了,自由了。你就是你呀,不是坏人,更没有强烈要求你一定得是好人,你是自由的,这和时代的自由的希望不谋而合,于是王阳明心学火了,自然而然的契合,好的思想格局,格物致知的理念,和付出就有回报的理念契合,虽然有时是心理的获得,有时是实质性的回报,但大家都觉得有所得。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结合了道教的阴阳理念的高度集合,即有阴必有阳,阴阳的结合更像是虚无,又像是因果轮回,就像道可道,反过来念也是道可道。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高明之处,更受欢迎也就理所当然了。

但是,众所皆知,其实每一种分析法背后都有其不足之处,简单的举个例子。

比如你事做的好,不代表你会做人,有时候你会做人,但不见得会做事。

这就是两个不同的标准了,而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点就是不论事也不论人,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后世报”的角度,简单的说有点像佛家的轮回,你前世做好人,后世得果实,让你心向好。

这种意义本身是积极的,但从消极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不信后世,我只求当下的话,那么王阳明心学显然就缺少一个依据了,就显得很虚。

简单说,我既然坏也是虚无,我好也是虚无,我干嘛要做好呢?既然这样,就没有那么多的评判标准了,即我格物致知是好的,但我的心却是为了一个更大的坏,如此一来,我是好还是坏呢?就很难分辨了。

刚开始也许是刻意的,后来是随意的,再到后面没有底线没有原则,怎么办?你既然说这是意动,那我没有意了,你还能怎么格物呢?

这从媒体群体就可见一斑,简单的说记者这个职业,本身是以事实说话,说实话,但是由于你的意动导致了很多人不同的解读,最终酿成了恶果,这是该说记者不对呢?还是说解读者不对呢?一下子就没了评判标准了,这时候人人都是无心之举,人人都是好人,却导致了恶果,这个责任谁来背呢?

因为源头已经跳过了,就少了反思这一关键环节,这也可以称之为王阳明心学的不足之处吧。

所以说,任何一种思想理念,主观和其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就像就现代而言,唯物主义是核心思想,但唯心主义就没有其优势了吗?

物质和心理本身就是矛盾和辩证的统一体,无论是单从理论还是单从实际来说都是偏颇的。

王阳明心学,自然也是如此。但格物致知的理念总体来说是符合现代的主流思想的,只是切不可盲目选择。

简单的说,不要钻牛角尖,只站在坏的角度去判断,或者只站在好的角度盲目乐观,这都是缺少辩证和深刻的。


易谬

2019年01月于厦门

相关文章

  • 《王阳明心学》:从来如此,便对吗?

    《王阳明心学》一直备受追捧,对于吃瓜群众的我,曾经很是费解。后来,仔细想想,也并非是毫无道理。 俗话说,存在即合理...

  • 2017-10-10

    从来如此 便对吗

  • 从来如此,便对吗?

    “女人必须要生孩子,没有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从来如此,便对吗? “棍棒底下出孝子”。从来如此,便对吗? “未...

  • 从来如此,便对吗?

    从来如此,便对吗?问你呢,听到没? 听到了,从来如此,到底对还是不对,我得好好琢磨。 从来如此,每到夏天,总喜欢喝...

  • 2017-08-07

    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但 从来如此, 便对吗?

  • 从来如此,便对吗?

    从来如此,便对吗? 大家熟知鲁迅先生的教诲 如果大家把自古以来的传统都作为糟粕 反而曲解了先生之意 从来如此,便对...

  • 从来如此,便对吗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后面的男生递给我一张小纸条“你喜欢谁”,“我喜欢自己”。虽然当时故意搪塞,但仍希望自己能年复一年...

  • 从来如此便对吗

  • 从来如此,便对吗?

    又一次陷入反反复复地思想当中 我忙吗?我在忙什么? 我不知道 是不是不想写论文就可以不写? 当然不是 很感谢母亲为...

  • 从来如此,便对吗?

    我从来都是这样 这件事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我们都一样,不懂变通。 也忽略了时代的改变,科技的创新。 只看到事物的表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心学》:从来如此,便对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kg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