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次形势与政策课,通过三位专家的讲解,我对于民法典和中国法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我国历史悠久,“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自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为“民本思想”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在党的领导与关怀下,人民过上了愈发美好幸福的生活。
党与人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之所以能受到广大人民拥护,带领中国走向光明,与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此次民法典编纂,仍是以民为中心。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作为主线贯穿整部法典。除此之外,民法典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实践出发,回应时代之问,突出了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在这三个特色是王利明老师的演讲主题。其中,时代特色给我的印象最深。它的具体表现如下: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和新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更加便利的生活外,他们也带来了另一个混乱与复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暴露在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的危险下。王利明老师在课上提到了ai换脸技术,通过他的讲解,我惊讶地了解到美国的一家公司竟做着将经典电影主角的脸换为顾客的脸的生意——而顾客只需要提供一定的费用和几张照片就可以完成“大变活人”的过程!一方面,我惊叹于科技的发达,另一方面,我也为这些技术被不法之人利用的假设而害怕——后果轻则被人们拿来恶搞嘲笑,重,则可能在人脸识别技术被社会广泛应用后发生冒充他人考试、盗窃、抢劫等性质恶劣的案件。就此,民法典收入了与网络相关的法条,如127条:“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1019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技术信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再者,民法典回应了资源环境恶化带来的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时代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21世纪的一个“大敌”,环境污染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身边的环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利益造成损害。就此,民法典规定了绿色原则、增加了生态破坏责任、规定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修复责任。过去是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现在,通过大幅提高惩罚性赔偿,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想必会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
虽然民法典回应了部分时代之问,但是也延伸出了其他问题,比如,企业造成的污染程度如何评估?由谁评估?倘若有新兴职业负责此项目,昂贵的评估费将“何去何从”?
虽然民法典是建国以来法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骄傲自满。法律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需要继续完善法律,在此基础上,社会其他领域才能一同稳步发展。
除此之外,王利明老师还谈到了新编民法典与以往的一些不同之处,比如重视人民的身心健康,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注重民事案件发生后对受害人的补偿,这些无不体现党的人文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人民心里。”严格遵循民法典是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的主要内容。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应该积极学习,准确理解、把握民法典,还应该有意识地向身边的朋友、家人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只有每个人都懂法、遵法、守法,我们才能建立风气良好的法治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