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顾志文:由“问题”到“任务”的转换——李永平老师《溜索》一课的听

顾志文:由“问题”到“任务”的转换——李永平老师《溜索》一课的听

作者: 小草文字苑 | 来源:发表于2023-12-27 11:47 被阅读0次

    工作室活动,学习了李永平老师的《溜索》一课,听和颇有感受。首先感动于李永平老师的认真。这节课李老师精心备课,反复打磨,几易其稿,探索实践的精神可嘉,我是见证者。

    就这堂课而言,可圈可点的地方地方很多,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践行了新课标的理念进行了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设了适切的情境。李老师开课伊始,就介绍了云南怒江大峡谷、两岸的居民过江靠溜索的背景,展示了书本上也有的“溜索”插图,又用文字介绍了“溜索”。经过这一番必要的铺垫之后,教者以盐城“海盐博物馆”为例,创设一个“怒江溜索博物馆”展览策划的情境,虽然离我们的现实生活稍有点远,但前一番介绍与铺垫后,情境还是适切的。情境的适切性,还应该表现在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与课文所学知识的融合度,运用书本知识去完成任务的必然性,无疑,李老师在这几方面多做了深入的思考,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二是设置了驱动的任务。李老师在“怒江溜索博物馆展览策划”的情境创设下,设计了四个任务:设计诺江环境沙盘图,设计溜索VR来体验,设计馆藏品解说词,设计宣传文案。几个任务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层递性,紧紧围绕情境、基于情境设计。教学以情境创设为手段,将小说三要素、怒江大峡谷的地形特点、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质、精炼独持的语言等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实现了在“做中学”、“用中学”的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回答的不是一个个问题,而是自主带着任务走进课文,寻找“知识”去完成任务。

    三是注重了言语的实践。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只有在丰富的言语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李老师课堂设计的语言活动,就有一定的挑战性,譬如,设计“怒江环境沙盘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五六节内容,用批注的方法来思考设计一个怎样特点的怒江大峡谷沙盘?再比如,“馆藏展品”中,竹索、铁索、滑轮、铃铛等溜索物件,马帮文化介绍展板,三组依文造型的蜡像——马、鹰、牛。请从中选择一件蜡像或物件,为参观者深入解读其形象、特点和作用。这些任务要求学生要认真研读文本,具有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还要用恰当的语言按一定的逻辑进行结构化表达。这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不是仅仅是掌握书本知识。

    这堂课由传统课堂中老师提问、学生读课文找答案,转变成老师创设情境任务、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收集整理信息,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结构化的知识进行有思维逻辑的表达。这就是新课程对语文素养的要求。

    由于情境任务教学对学生的素养要求较高,对学生自主预习的要求也高,如果这堂课再教我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1.设计详实而可行的预学单,引导学生在课前请充分的预学。预学作业的设计,要基于课堂任务完成学生所需要的结构化知识、自主达到的概括提炼表达等能力要求为依据去设计。没有预习的课堂,很难高效;没有充分预学的课堂,也难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素养的高度。

    2.引进课堂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对学生进行增值评价,更多的是在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及时反馈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更可以就某一个任务环节,用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没有评价的课堂教学,就像妇女逛超市,光看不买;有了评价标准的课堂教学,就像男人买东西,,他会直奔主题,不会走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顾志文:由“问题”到“任务”的转换——李永平老师《溜索》一课的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mr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