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担心和恐惧的事情,往往是还未发生的事情。真正在经历的当下,你会发现曾经的担心和恐惧已经消失了。当这段话出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出现第一阶段接受咨询的画面。
我记得,定的咨询时间是上午九点,但我有好多次在八点半甚至之前就到了。在咨询前的几天,我都要准备好这次想谈什么,怎么谈,仿佛不做好这些准备,这个事情在我这就没法过去。这也是我很常见的模式。
这个模式的背后隐藏着我的担心:我怕我出糗,我怕做不好,我怕咨询师会笑话我,所以我要做万全准备才能去面对咨询师,以免出糗。但无论怎么准备,到出场那一刻,依然会紧张焦虑。咨询师在咨询中跟我一起讨论了这部分,我看到了自己的紧张和焦虑,以及背后的担心和恐惧,同时,我也看到,我不必做到那么完美,来换取咨询师的欢心,他不会因为我表现好对我更好,也不会因为我表现不好而对我不好。他作为咨询师的角色,他负责尽到他角色的责任,我只是他众多来访者之一而已。他怎样对我,与我表现如何没有关系,我们就是咨询关系。
那是我第一次清晰看到自己的这个模式,在随后的两年里,我每次再过度准备或者过度担心时,都会想起与咨询师的讨论这件事。这个模式直到现在依然在重复着,只是它的表现浓烈程度一直在以肉眼不见的速度降低,直到五年后的现在,我可以不用刻意准备,根据大意来即兴发挥,不用担心说错。
当然,也会有极少数例外的情况,比如,遇到特别重要的人与事的时候,我还是会紧张,不过,那种紧张,已经是在可控制范围内,可以很快脱离开来,我也允许自己这样的状态。就是偶尔出点糗,似乎对我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了。
糗就糗,有啥可怕的呢?有时候甚至会调侃一下自己。我又不是圣人,我是凡人,我喜欢人间烟火。
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会有自己的担心和恐惧。从本质上来说,担心和恐惧,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的,担心和恐惧的出现最初是来保护我们的,没有它们,我们可能也长不大。当我们第一次喝热汤时,妈妈可能说,等凉了再喝,但小孩子的好奇心就是想要去看看那暂时不被允许的到底是什么,一口下去,烫得“哇”一声哭起来,赶紧吐出来,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境,他就会很谨慎的对待了。
在这里说明一个情况,那就是,我们去探寻它的来源,不是意味着去批判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是运用我们的理性,去看清楚它的来处,分清过去和未来所处不同的情境,看看别人同类情况下的反应,客观评估自己的担心和恐惧是不是过度了,走入现实体验里,保持觉察,来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
这是个理性和感性共同作用的过程。一个人的内在觉醒也是理性和感性整合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