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是很多人的青春。包括我。
作为一个刚步入社会一年、每天朝九晚五卯足劲向前奔跑、视时间为生命的我,其实是不太爱看剧也不允许自己看剧的人。但是在很久之前,大概是去年,听到《夏至未至》即将上映的时候,内心忽然有了久违的悸动。
很奇怪,我其实并不是很记得剧情,甚至也常常在很久之后谈起它的时候会笑笑说,那是一部有点矫情的小说。但10年后的这个夏天,它再一次出现在我视线中时,我心里几乎是肯定的,我一定要看看它,像是一种使命感。
很多人吐槽它,这里我不置可否。客观地说,这确实不是什么高品质影视作品。很多人看电影看剧习惯用审视的眼光,会从它的各种技巧、情感、价值观等进行评判。但我可能是个过于随便的人,我习惯用一种接受的态度,只要有触动我的地方,哪怕是一两个小细节,那么我认为观看就是值得的。我一直相信,我们之所以会被一部作品感动,大部分时候其实是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
所以,当朋友跟我说她在看前两集就看不下去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告诉她,我在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小细节时,一个人坐在电脑屏幕前流泪了。
很遗憾地说,我并没有什么疼痛而深刻的故事,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姑娘。但不管表面是否平静,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部丰富的内心情感大戏,在这浩渺的不曾为谁停留的世界里,只对自己有意义。
大约每段青春都有着不约而同的相似。在看到七七因为立夏很久没有来找她而生气翻脸,结果走在操场上听到广播里响起“高一七班的程七七同学,你的好朋友为了点了一首……”,然后陈奕迅深沉而细腻的声音响起“我已经相信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所以我明白在灯火阑珊处为什么会哭”的时候,我突然就泪奔了。是啊,那个时候女生之间的感情就是这么敏感而脆弱,会因为哪一天你冷落我而生气一整天,也会因为一句煽情的话而瞬间原谅了她,朋友之间的一点小摩擦一句争吵就会难过很久,仿佛整个世界都坍塌了。那个时候我们一言不合就传纸条,写交换日记,互相倾吐着不快或分享好心情,或小心翼翼不着痕迹地藏着自己的小秘密。宿舍又是另一个小舞台,上演着各种喜怒哀乐的故事。那个时候我们都很想要去融入一个集体,害怕被孤立被排挤,甚至害怕被注视又渴望着被注视。每天都有四处流窜的八卦和数不清的所谓大事在发生,只因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是的,正如夏至未至的一句话所说,小时候啊屁大点事比天塌下来还可怕,长大了反倒是天大的事也得装作无所谓的样子。毕竟,那个时候,我们的世界也就只有那么大。
小说中描绘的场景随处可见温暖的阳光,高大的香樟树,和那些流光溢彩的年轻面庞。我记得当时看这本书时,我还是个初中生,也是在很多个阳光热辣的午后猫在宿舍的床上、走廊或者是厕所外如饥似渴地读着这本小说。然后在午休铃响了后又夹在人流中,脑海中回忆着故事里的情节略带呆滞地前往教室,开始昏昏欲睡的下午课,日复一日如钟摆般重复着,却又觉得常常会有些不为人知的美好。比如,课间的一次嬉笑打闹,和有点好感的男生说了几句话,大家一起分着吃些零食,夏日里的几根冰棍,都能让枯燥无味的课堂有了期待。时至今日,很多事情已经忘了是怎么开始,怎么结束,但总有一些无序的片段会突然跳进我的脑海。比如,阳光,正如小说中无数次提到的那样。早上醒来穿透窗户射进宿舍的那一缕柔和的光束,上课时往外一瞥窗外日头高照的灿烂,午后亮的发白令人昏昏欲睡的慵懒阳光,抑或是冬日里温暖的橘色,还有那一刻的悸动和会心一笑,都像是刻在脑海中一般。不知道你是否也同我一样,在无数次这样的美好场景中都曾对这个遍布尘埃却又真实的世界感到深深的热爱。大约,那就是属于青春的颜色吧。
那一首陈奕迅的十年,曾被我们传唱了很久,每次都会有莫名其妙的伤感。正如小说里常用的字眼,很多年以后、为人妻为人母诸如此类,那在当时听着都是很残忍,很疼痛的。10年的时间,像是很漫长的样子,却真实地过去了。我们错了,其实10年后我们远没有青春时想象那么疼痛,真正让我们疼痛的,反而是已逝去的。也是当时我们浑然不觉的东西,现在被称为回忆。不是当年发生了什么让人疼痛,而是逝去本身让人疼痛。
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让我们逐渐了解、认识、顺应这个世界了。对很多事情,很快就能一眼看穿,已经学会如何处理,哪怕不会也能通过合理的方法去解决。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但它和青春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时间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每个人都只能活在当下,我想它只是偶尔唤起我们的悸动,好让被时间磨练得越来越平和情感迟钝的我们,还能有一丝喘息和疼痛的机会。
愿我们,还能时常被生活所打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