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整个10月除去国庆放假时间大概是毕业以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最多的一个月,因为同时从事着两份工作,精力分配上将60%精力用于主业,20%用于另一个行业的了解和探索,剩的20%用于生活,空闲时间因之变得少很多,好在有意识,正是因为没有时间才会去想方法提升效率,才会更珍惜时间。逐渐形成了一套附和自己的时间体系,在自己建立的一个体系里游刃有余是一件非常清爽愉悦的事。
2
高质量的独处好过低质量的社交,因为成长无非求内和求外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一定是有个先后的,大多数在没摸清内在盲目求外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3
找到信息最高质量的载体,关注承载信息的人,而不是信息本身,是应对信息泛滥的最好方式。如何应对信息泛滥算得上是这个月成功的实践,现在基本上做到不刷空间,和朋友圈(微博很早就不刷了,只用来发布...)。其中彩铜的“时间尺度法则”很有实操性。
4
这几个月断断续续地一直在整理印象笔记里的资料,发现内容绕来绕去无非几个方面,比如时间管理,理财,心智能力,思维方式、沟通能力、核心技能打造,而任何时候都绕不开的学习话题像时间管理、理财、思维方式这些的组合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基础平台,其他的所有学习都要建立在这些之上。就像互联网逐渐成为一个基础性平台,每一个标准化产品的延伸都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一样,而对于这些知识不断的认知升级更像是产品需求洞察一样贯穿整个学习周期。
5
近期工作上的一些事让我突发对技术有一种至高崇敬,也许未来都是程序员的,maybe
6
在店铺遇到一个川农的学生,大四,金融学专业,聊天时随意地问到毕业后有什么打算,他跟我说他已经考上了英国的研究生,明年初过去,带着好奇心聊了很久,有关于职业,有关于生活和奇葩的实习经历,更多的是无厘头搞怪....突然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圈子真的很小,有时候觉得互联网更高效地连接了人与人,但回过头看有时候也会觉得这一群人在一个狭小空间里活得很傻逼。
7
有感于身边的案例,近日越发感受深刻的一个认知:一份好的感情一定一定是共同成长的。不是回家煲电话一两个小时,不是一起开鲁一下午,也不是宿夜K歌狂欢,也不是一顿顿扶墙进扶墙出的海鲜大餐...如果两个人在一次更多的是损耗,这样的感情一定不会长久的。相反,如果两个人一起能产生1+1>2的效果,一起做更多高收益,长半衰期的事情,一起成长进步,即便是最后没有一起了,这份感情也是值得的。慢慢的意识到,其实感觉对了就在一起这种感觉只是表象,背后一定三观的契合,首当其冲的是价值观。
还是那个观点,你是怎样的人就会吸引怎样的人来。
8
记账600天,算是拍照和读书之外坚持的最久的一件事情。喜欢的事情从来不需要费力去坚持的,它应该是一个能让人身心愉悦的过程。在投资理财上,断断续续的尝试学习了两年,从单纯的利好心态,到能静心研究背后的逻辑,算是跨入了理财2.0阶段。好的是,资产的增值率远大于劳动回报增值,在马太效应日益凸显的今天,勤奋或许只是个贬义词。
9
对实际商品的兴趣和掌控欲望要远大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产品,这是件尴尬的事,至少目前是。
10
跑步断断续续地还是没坚持下来,或许是太过强调其意义,或许感到是个痛苦的过程,或者还差一个能合理化行为的理由?说到底都是在和人性的不美好面做斗争。
11
发在微博的图,收到评论说现在照片越来越随意了,大概是因为以前拍来是给别人看,现在只是给自己看的,吧?
12
警惕成都的生活节奏啊,因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舒适圈。
13
不管什么时候,健康最重要,11:20,喝杯水,睡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