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67735/84511bbf3973a70c.jpg)
一、从3个维度提升学习力的便签法
- 用于分析和整理信息: 顺序是I-A1-A2。在I便签上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刻意梳理信息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然后A1便签上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最后再A2便签上写出目标、行动方案。——多用于个人读书,看手机等碎片信息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 用于反思和追问经验: 顺序是A1-I-A2。先在A1便签写下遇到的问题,描述相关经历。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直到澄清了问题的本质,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写在I便签上。再规划A2便签的解决目标、行动方案。——多用于解决问题,总结成绩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 用于内化和应用知识:不断练习前两项,成为习惯或者本能反应,就能随时将知识信息和经验转换成能力了。
分析和整理信息、反思和追问经验这两个维度,如何运用“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略有不同。
二、用于分析和整理信息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知识:由专家或权威给出的、包含了一定上下文的信息。
-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主要从对我有用的角度
-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他的上下文是什么?
-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吗?
-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该信息去做之后会怎么样?对我的好处或者效果是什么?
- 果(自食其果):若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主要从质疑的角度
-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案例?
-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的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的信息?其他领域/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1)这些问题并非完全精确,也不用每一条信息都逐一去问。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考方法,如果这么去思考信息,学习能力会大大提升。
2)如果一些整理信息的I便签怎么都联想不到自己的A1,或者规划的A2非常别扭,难度很大,需要咬牙坚持,那么这条信息就对你不重要,或者对你不适用。
三、用于反思和追问经验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 追问“前因后果”——主要从对我有用的角度
-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和可能性吗?
- 后(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吗?
-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 明确“适用边界”——主要从质疑的角度
-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 用(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 边(旁敲边鼓):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它们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1)从A1到I的过程最重要,真正的学习就发生在这里。这里解决问题的A1与读书的A1是不同的。
2)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阐释“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意味着对“知”(知识、信息)和“行”(经验、行动)都要加工,这样二者在更高层面上才能“合一”。
3)爱因斯坦说,如果我有1个小时的时间来解决问题,那么我会花55分钟来思考问题本身(这个问题是不是我要解决的问题,思考准确了,问题不是我想解决的问题,答案自然就错了),然后用5分钟来思考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