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最佳状态就是在清清冷冷中活得风风火火。”
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一个问题:“如果抛开所有负担,比如金钱,你最想做什么事?”,令人惊奇的是,虽然被提问的人各有不同,但答案却各个相似:“想开一家咖啡店”。
第一反应是这群人很浪漫很文艺,哪怕生活枯燥仍能保持初心。但多想了一下,突然又觉得这个反应背后有更复杂的东西可以讨论。如果只有一小部分人有这样的想法,那可能是因为他们喜欢咖啡,但是总不能这么多人都喜欢咖啡吧?无论是男女老少,包括我自己都会有这个梦想,这或许根本不是巧合,而是象征着一种集体共有的诉求,那诉求什么呢?
与“咖啡店”类似的还有环游世界、写书、种花、唱歌、画画、深山隐居等等,人们总是对这样的话题津津乐道,对那些实践者艳羡不已。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性质,简单来说就是“自由”,复杂来说就是渴望逃离俗世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解放。
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大概是源自人天性的一种诉求。我说的人的天性,是指人的“本性”,而不是指“个性”。“个性”是属于你个体的,每个人都不同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个性差异源于体内四种体液的比例不同,那么比例有千种万种,人的性格也有千种万种,为什么大家还是如此有默契呢?显然根本原因不仅仅是“个性”,我试着从人的“本性”上找原因。杨绛先生曾经对“本性”进行过思考,人的“本性”不是归一个人所有的,是无关乎身份、种族、国家、文化等等被全人类共有的。人类有“本性”和猫有猫性、狗有狗性并无差异。
那人的“本性”是什么呢?我不是什么历史学家也不是什么心理学家,仅仅从我个人的经历、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以及阅读的书和看过的故事,我想做个大胆的假设:人的本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由”。古往今来,人们不厌其烦地讨论“自由”。比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人的言辞确实夸张,但也形象而又精辟地表达出了“自由”之于人就如水之于鱼。历史上,人们也总是在为“自由”而战斗,启蒙运动中有各种各样对于自由这个话题的深刻探讨,甚至可以说一场又一场的革命、解放都是为了两个字——自由。我想,这一种对于“自由”的追求,确实应该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本能,一种隐藏在基因里的一个本能。
那么这些想开咖啡店的人,大概正是出于这种本能的对“自由”的向往,他们想摆脱社会的压力。生活总是那么让人操劳疲惫,要在办公室做文案、为一斤菜多少钱讨价还价、为了孩子的就学搬家。没有人愿意整日碌碌无为,大家渴望自由,希望自己不用担心这担心那。
但是以上谈到的“自由”只是这个话题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外界对个人的束缚的那部分,我们往往会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自己在实现“自由”中的作用。“自由”不止是行为不受约束,还有心灵获得解放。“实现自由”也不仅仅是摆脱枷锁,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体验自由的能力。纵然没了外界的约束,自我仍然不懂如何解放天性,那么自由也是白谈。
为什么要特地强调“自由”的个人部分呢?因为“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是群居动物,那就总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总是不能只有琴棋书画诗酒花。我们往往无法真正地摆脱外界压力,这是一个逃不开的枷锁。所以在现实情况中,如何在柴米油盐中享受琴棋书画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话题,而不是那种理想主义式的逃脱“枷锁”。
这种理想主义的完全“逃离”是痛苦的。在《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中,思特里克兰德为了月亮抛弃了一切。他的故事可以有两种方式解读:一是赞叹他追求梦想的至死不渝;二是叹息追求梦想的偏执让人粉身碎骨。这些飞蛾扑火式的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令我震撼,令我钦佩,但是哪怕是在书中,这样的代价也太大了。所以,我认为没有人有资格去批评那些不愿意这么做的人,这种痛苦不是凡人可以承受的,况且我们都是个这个俗世中,一个个俗不可耐的俗人,我们与周围一切的层层联系让我们没有办法眼里只看月亮。事实上,“自由”也不是非要与痛苦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视角和态度的问题,硬谈“逃离”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仍然尊敬那些勇敢追求所爱的人,因为他们清醒地明白自己要什么,从这一层面来说,他们确实是自由的。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更有甚者把“坚持梦想”当成了一种借口,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他们以为自己是为了梦想不计一切代价的人,但事实上他们是懦弱且自私的,他们在坚持梦想的时候伤害别人,甚至成为了行走的反社会分子,他们把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怪罪于社会甚至去报复社会。比如现在有很多青少年想成为歌手,他们不顾家境,逼迫家长支持他们辍学去读价格高昂的练习生。我说起这个现象,并不是为了鄙夷那些练习生,而是在说那里面有不少的一部分其实是眼高手低之徒,他们的梦想其实只是想出名赚大钱,而不是对于音乐的热爱,他们拿着“热爱音乐”的借口等待着天上掉馅饼,消耗着父母的资本和自己的青春。他们其实从未自由过,相反的他们最不自由的人,因为他们的心一片混沌,他们没有搞清楚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是什么,他们所以为的“自由”其实仍是这个社会的枷锁,他们的心早就被戴上了重重镣铐。
与此类似的错误十分常见,也总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倾向于去想各种“如果”,将可能发生的最好结果和现状作比较,就比如“如果抛开所有负担,比如金钱,你最想做什么事?”然后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需要赚钱,所以我迫于无奈不能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于是我们都开始责怪是生活的压力让我们不能自由,我们感到愤怒感到不甘心。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事实上,很多人开咖啡店的原因是“那样很悠闲啊!”,而不是“我喜欢咖啡!”。这完全是两码子事,前者是对现实的逃避,而后者是对自己所爱的清醒认识和坚持。所以千人千面,想法却不约而同就可以解释了,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大部分人的回答都跟“个性”没什么关系,大家向往的只是不用赚钱、不用操劳奔波。这只是“自由”的第一部分,我们仍然忽视了自己。音乐练习生和咖啡店的问题都在于往往我们对所谓的“自由”的追求,是出于“本性”,而不是“个性”的。出于“本性”,那是天然的动物本能,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甚至是兽性的野蛮的;而出于“个性”是指我们性格里对某个事物的热爱指导我们去坚持。不过这样批评也有点过于严格,现在的生活节奏确实太快了,哪有人有功夫想这样无聊的问题,除了像我一样无聊的人。
我意识到月亮和六便士并不是什么二选一的选择题,自由和不自由也没有严格的边界。我们总在责怪为了六便士我们放弃了月亮,其实该责怪的是自己,月亮一直有,是自己没抬头。不过,看月亮这件事,每天看就有点不靠谱了。一来天有风云变幻遮遮挡挡那月亮,二来月有阴晴圆缺不给你看,三来人有喜怒哀乐非每夜都有赏月的心情。不管怎么说,月亮和六便士根本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有时捡着便士,偶尔欢喜了时机恰当了抬头看看月亮。若我们发自内心的爱月亮,那何时无月明?何处不能赏月?
如果这么想,那捡硬币又为什么不自由了呢?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赚钱可以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手段,它的代价绝不是是牺牲自由。我们做一切事情的源动力是脑子里分泌的多巴胺,多巴胺使我们感到快乐,于是我们愿意继续做这件事。但是赚钱这个过程本身其实一点也不快乐,工作太痛苦了,要熬夜、加班,那为什么许多人仍然如此乐忠于赚钱呢?这件事我是非常理解的,因为我们可以预见到了拥有经济基础后的生活,那时候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资本,正是这个“半日闲”激发了你的多巴胺,让你努力工作、努力赚钱。那这个“半日闲”为什么能让你如此兴奋又期待呢?因为那就是你的月亮,在那半日里你可以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去满足你“个性”中的需求,去实现心灵的自由。所以我赚钱是我自己想赚,而不是社会逼我赚的,看出这两个的区别了吗?谁要再说我不自由,我是要去拍砖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追求物质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心。苏格拉底说:“这世上竟然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我们这一辈子本就不可能拥有一切,也不可能搜集齐世界上所有的黄金,但是很多人就在那些“不需要”的东西中迷失了自我。如果连心都被束缚了,那真是里里外外重重枷锁而不得动弹。我曾经看过周国平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说法特别形象:名利金钱只是件衣服,不妨拿来穿穿,但我们要知道,脱去了衣服就是一个光秃秃的人。脱去了衣服,我们应该是一个饱满的人,一个有“真性情”的人。“真性情”就是我喜欢写作,所以我写作;我喜欢画画,所以我画个不停;我喜欢音乐,所以我整日弹吉他。只是因为我觉得这件事本身非常美好,这件事符合了我“个性”的胃口,所以我想做这件事情,这和名利世俗没有一点点关系。
所以关于自由的话题,就变成了如何“带着镣铐跳舞”,也就是如何在无可奈何的生活中保持真我。很多人说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不允许他们追求自己的真性情。但是他们错了,其实自不自由是可以靠自己做主的。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做过这样的思考: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这说的是我们很多生活的境遇都是不可自主的。可是在船要搁浅或者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就是说是我们的个性做主。生活确实奔波劳累,但是我们也总是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就是看你愿不愿意让自己的“性情”为生活掌舵,而不是任由命运的小船随波逐流。面对让人感到束缚的生活压力,与其怨声载道甚至任由命运宰割,不如我们去主宰生活,让那些看似不得已的事情为实现自己的自由服务,去主动实现那份自由,解放我们的心灵。
明白自己的“真性情”是什么,学会忙里偷闲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能力,因为我们懂得了如何解放自己获得自由,这会让我们感到幸福,所以这也是一种幸福力。我想起了木心的一句话:“生活的最佳状态就是在清清冷冷中活得风风火火”。其实就是谈到了一种处事的态度,生活可能是清清冷冷的,但是我们可以活得风风火火。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我们要认清楚自己的“个性”,也就是“真性情”。这像一种屏障,可以将我们与世间的纷纷扰扰隔离开来,永远地保持真我。所谓“心远地自偏”也是如此,这就是由内而外的真正的自由。
我们其实无时无刻都在践行这个追求“自由”的旅途。就像为什么会有这篇文章,因为是一门课程要求写的,主题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要求,本来我十分头疼,觉得一来非要被迫绞尽脑汁写文章,二来还有各种主题限制还不能跑题,真是不自在。但是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各个大家的言论,他们的思想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明晰;我想起来了人生中的种种困惑,或许我的文章也能给一些人带来启迪;我不断地质问自己,不断地自我剖析,在某个瞬间,我突然体验到了一种创作的时候的满足。我意识到这个题目其实它又什么也没限制,我本来就可以追随我的心写我想说的话,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欣赏、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对我来说也不再重要,因为这都是我的肺腑之言,我也早就看到了月亮,我也是一个自由的笔者。就像周国平先生说的:“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我希望自己能在这冷冷清清的生活中活得风风火火,凡事都发自内心,保持那份生命的本色,如此的我又有何不自由?
201805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