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伟老师 主讲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的课程。上一次讲到,真正的一心念佛是要找到自性弥陀。然而这个自性弥陀,祂不在六个识当中,祂也不在六个识所衍生出来的十八界当中,那到底要怎么样找到这个自性弥陀呢?平实导师在书上说:
【一个念佛人,进入到体究念佛的阶段,一心一意的来体究“念佛是谁?”怎么样,或者说去体究“怎么样是归命无量寿佛?”这样子用思惟观的功夫,不停的在观照、思惟;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乃至于十年、二十年,等到他因缘成熟的时候,在一切的活动之中,或者撞著、踢著、冷著、热著,乃至于有人是在耳朵痒著的时候,或者说他在静中思惟观的时候,忽然,反正就是忽然一念相应,总之是要一念相应;无论动中静中,当这个人一念相应,他忽然完全的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个时候他的疑情疑念豁然消失掉,然后觉明现前,心中极为清明,他就能够去体验、检验那个我们肉眼不可见的真心,以心眼来见到那个不可见的真心,称之为真如、称之为自性弥陀。然后呢!忽然得知,原来这个心才是真实的我!可笑的是自己无量劫以来,一直都被妄想妄觉妄心所欺骗,所以在三界六道里面轮转生死、受苦无量。从现在开始,终于一步一步的斩断了生死之流,无始无明从此打破。这个境界、这样的现象,我们就叫作明白亲证自性弥陀,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开悟,就是明心。
然后住在这个境界里面,短则一二十分钟,长则一两个小时去体验祂,觉得好新鲜哦!以前居然都不知不觉,把祂给忽略掉了;原来这个自性弥陀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抱著祂睡觉;早上起床的时候,祂和我们一起起床,这么亲密的关系!居然把祂给忽略掉了,从来没有注意过祂。
然后呢!体验过一段时间,转了一个方向来思惟:我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来面目也是这个。然后呢!就观察到这个真如、这个自性弥陀,从来就不生不灭,从来没有任何的变化,祂从来不会来来去去,祂一向就是没有生没有死。有生有死是我们这个妄知妄觉、这个色身,自性弥陀从来没有生死,所以祂寿命无量。我们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一个大劫又一个大劫的延续,可是这个真如自性弥陀从来没有生灭,祂从来没有出生!所以当然从来没有死亡。祂的寿命无量无边,过去是无量无边,将来也是无量无边。这个自性弥陀才是一切有情众生最后的归依之处,其实就是最初的归依之处。到这个时候就真实的、完全的知道,什么叫作归命无量寿佛,原来归命无量寿佛就是归命自己的这个真如、这个自性弥陀啦!】(《念佛三昧修学次第》187页至189页)
我们前面说过:台湾的学佛人,包括整个华人世界的学佛,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最多人修习的,能够三根普被九品往生,任何人只要能够信受、修学就能够得到成就的,就是这个念佛法门。可是我们得到成就,到底得到什么样的成就呢?除了未来往生西方,除了能够摄心一处之外,还有没有什么东西?乃至于同样是念佛,为什么会有九品往生的差异呢?
九品往生的分别,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说过了,我们这儿不再重复。大部分的莲友们,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每天都在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者能够无相念佛,一秒又一秒、一分又一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样下去我们努力念佛,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每天日常工作已经是忙忙碌碌,还要抽出来时间来念佛修行,除了往生净土、除了摄心一处,应该还有别的东西吧!因为摄心一处、往生净土,这些都仍然是有为有作、有生有灭的法。在经中 佛也明白的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得到上品上生,甚至上品中生,他必须要有的条件就是要自得心开,亲证自性弥陀,至少也得对这个自性弥陀有甚深的信心而心不惊动。所以也就是说要上品上生,就得要实证这个自性弥陀;要上品中生,也得对这个自性弥陀有彻底甚深的了解。这个观点在前面的课程也已经说过了,这也不再重复了。
我们用一个比较广泛的角度来说,如果我请问大家:“你为什么要学佛?”你可能说:“我要往生净土。”或者我们会说:“因为这个世界很苦、很辛苦。”也就是说,学佛是为了要能够“离苦得乐”,学佛是为了要能够“达到真实的彼岸”等等。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觉得这个世间很好、很快乐,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其实这个人就很难修学佛法。就是因为觉得世间有不可乐之处,觉得世间虚妄不实,多苦少乐,为了要能够达到真实的彼岸,灭却苦边,所以而学佛。只要落在苦边,就没有办法得到安隐跟解脱,所以学佛总的来说就是要灭却“苦”。
那我们再来想想看:我们到底有什么“苦”?为什么要往生西方?为什么要离苦得乐?有人说,众生有“三苦”、有“八苦”等等,可是这一些都是苦的表相,它不是苦的源头。那么苦的根源是什么呢?要弄清楚苦的根源,这个问题就是佛弟子的初发心之处,其实也是终极的目的。
在《法句譬喻经》里面佛说:佛在舍卫国的时候,有四位比丘闲坐在树下,讨论世间哪一种苦最苦。第一位比丘说饥渴最苦,第二位比丘说淫欲最苦,第三位比丘说瞋恚最苦,第四位比丘说受到惊吓恐怖最苦,大家在那边苦苦争执不休。佛知道了以后就来到树下,对他们说:“比丘们!你们没有真正的去探究苦的意义,‘有身’才是众苦的根源,而得到涅槃是世间的最乐。然而你们现在的讨论,不是现在才有的。在久远无数世前,有一位证得五神通的比丘,名字叫作精进力,他静坐于森林之间,身边来了四个动物靠在比丘的身边,以求得短暂的休息和安宁。这四个动物彼此在讨论世间是什么最苦。乌鸦说:‘饥渴最苦。饥渴的时候我的身体如火烧,喉如刀割。’鸽子说:‘淫欲最苦。色欲炽盛的时候心神不宁,为此亡身舍命。’毒蛇说:‘瞋恚最苦。瞋毒的心一旦发起,不但会害人也会害了自己。’鹿说:‘受惊恐怖最苦。我害怕被猎人捕杀,又害怕豺狼加报,一点的小小声音就会让我吓得拼命的跑,摔下坑谷,我和母亲互相依靠,吓得肝胆俱裂。’这个时候这位五通比丘就开口说:‘你们说的都只是苦的枝末,不是苦的根源。【天下的苦,都是来自于“有身”!身是苦之器,是众苦所集。】我舍俗修道,灭意断想,不贪四大,就是为了要断除苦的根源。’佛就是那位五通比丘,而你们四位比丘就是这四只野兽啊。你们的前身已经听我说过苦的意义了,为什么今天仍然又做出这一些言论呢?”四位比丘听到佛为他们开示之后,深深觉得惭愧,于是从此以后精进修道,后来统统证得了阿罗汉果。
在刚才这一段经文里面,佛特别强调了,天下之苦都是来自于“有身”,身是苦之器,是众苦所集。这里所谓的“身”,不只是说我们这个肉身而已,而是指说可以让我们依靠、依止的功能。比方说,我们有了这个身体,能够动转行动,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如果今天我们去问一个幼稚园的小孩:“弟弟,你的身体在哪里啊?”他会很高兴的说:“这就是我的身体啊!这是我的手,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肚子。”小孩子会以这个身体当作是“我”,有了这个身体,我才能去做各种的事。可是佛弟子会发现,这个身体只是最粗浅的依靠,指挥这个身体--也就是我们的心,才是真正的身、才是真正的“我”,没有了心,“我”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众生依靠著这一些功能,把功能当作是“我”,所以说:“我能够这样,我能够那样;我想这样子,我想那样子;我喜欢这个,我讨厌那个……”
那众生所依靠的这个“身”,又有哪些呢?在《杂阿含经》里面,佛说:有六六身,是众生的轮回之本。
【彼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正思惟观察:“有此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谓此有故,有当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缘世间集。”】(《杂阿含经》卷十二)
意思是说:多闻的佛弟子们,对于缘起法,能够良善的正思惟观察,发现说因为有这个六个识,以这六个识当作我们可以依靠的身,然后从这六个识里面衍生出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而这些东西,它本身都是有此则有彼,也就是相对之法。有了这六识身的运作之后,就会有未来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于是就这样子的大苦聚集了,叫作有因有缘这个苦的世间就聚集了。
我们来整理看看。譬如说“眼识”,眼睛能够看到东西,当然先决的条件我们要有眼识--一个眼睛瞎掉的人没有眼识就看不到东西了。有了眼识之后,譬如说,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这一只手?因为我们的眼睛接触到了这个手的光,我们前面说过了,那么视线接触到这只手的时候,叫作“眼触”;领纳接受了这个手的影境界,叫作“眼受”;看到了这一只手,起了这一只手的影像,叫作“眼想”;手的影像生起了,那么眼睛对于这个,眼识对于这个手并没有难过的感觉,存在、接受、继续运作,叫作“眼思”;然后因为不难过甚至觉得还不错,所以决定一直看下去,叫作“眼爱”。简单的来讲,也就是说眼识生起的时候,祂触就会有眼识身、有眼触身、有眼受身、眼想身、眼思身、眼爱身,于是这眼睛这一聚里面的六个身就出现了。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再去观察前五识,就会发现每一个识,六个识中的每一个识的运作都是这样子,而且前五识的运作,一定会伴随著第六意识来分别,否则当我们眼睛看的时候,我们就不会知道、不会明白到底我们看到什么东西。因此前面说过,意识被叫作“五俱意识”,是说只要前五识运作的时候,意识就会伴随著运作而出生了意识身、意触身、意受身、意想身、意思身、意爱身。
众生都是依赖著这六个识而活著的,有了六个识就会各自再衍生出六个身,这样子我们利用这“六六身”才能够去应对进退、思前想后。把这样的六个识衍生出各有的六个身,当作是我们依靠的功能,所以以上总共说的是“六六法”、“六六身”。众生就是不断的用这三十六个功能交替的运行,当作是自己可以依止的身体。众生理所当然的一生又一生的,把这六六识的功能当作是自己的身体,这就叫作“身见”。也就是说这个身见的内容里面包括了“六六身”三十六种功能,只要是众生,就一定活在身见之中。
这个身见不用学习,是先天一直伴随著轮回就已经带来的。实际上我们的一举一动,在每件事情上面,在每个念头之中,这个身见就已经具足的存在,只是众生自己不知道。众生将这个“六六身”三十六种功能当作是可依靠的身体,也就是把这“六六身”当作是“我”。所谓的“我”,我的内容就在这六六身中,这叫作身见,所以又叫作“我见”。以这个当作是我的身体,或者反过来,是身体所表现出来的我,这就是三界六道所有轮回众生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有了身见我见,就一定会继续轮回,自己还不晓得原因。
所以 大精进菩萨虽然修到了第七天,已经心心念念全部都是忆想著佛,心止于一境灭诸妄想、不放逸,甚至因此发起了禅定光明四射,惊动了天人一起来到散花作供养。如果是一般的世间人,看到这种情况一定会说:“这一定是一位证果的圣僧!”那请问大家:大精进菩萨能够念念忆念著佛,这是不是六识境界?是!是不是“六六身”的境界?是!所以它仍然没有离开意识、意根、法尘,它没有离开意识身、意触身、意受身、意想身,意思身、意爱身,也就是说它仍然是在身见我见的范围当中。也就是,这个时候 大精进菩萨仍然还是个凡夫,还没有证得圣果。所以全世界都在赞叹 大精进菩萨的时候,菩萨自己知道这个不是证果,这仍然落在境界法里面:“如果我对这样的境界觉得自满,那就还是凡夫一个,我就离不开三界六道的轮回,这不是真正的解脱智慧,这不是我要出家的本意。”所以这个时候的 大精进菩萨,祂就必须要离开家人,离开天人的供养,去追求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智慧,去追求真正的自性弥陀。
所以当一个众生,他能够灭除了身见,也就是灭除了我见,只有当他灭除身见我见的时候,无始以来的轮回之苦才能够开始灭除。就好像冰块开始溶化了,虽然一开始看不出这一颗冰块和别的冰块有什么不同,但是只要这一颗冰块开始溶化,未来这个众生就会一滴一滴、一点一点的开始离开了无始以来的轮回。这样这一位能够断除身见我见的人,因为他不再以六识身、不再以“六六身”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当作是真实的我,他也不会把“六六身”中三十六种功能的任何一个功能,当作是真实可依靠的我。他终于知道六识身中,任何一个识、任何一个身都是虚妄不实的。他终于看清楚了原来在十八界里面,每一界的功能和边际。所以呢,他会舍弃十八界实有的观念。
大精进菩萨这个时候,祂要去找寻十八界以外的、六识身以外的、六六身以外的、三十六种功能以外的那个真实如来藏。所以祂离开了众人、离开了众神的供养,离开了光明、离开了赞叹,未来祂必定走向真实的彼岸,走向真实涅槃的安乐。
前面说到,毘沙门天王的儿子对 佛自白说:“我因为上一世临终一心念佛,所以能够作天王的儿子。”但这个都只是福德不是证悟,直到他作了天王的儿子之后,以天身修学佛法,而能够断除了身见我见。到这个时候呢,他才能够自己向 佛前说--叫作对 佛自白:“我是阇尼沙。”意思是告诉 佛说:“我已经证得了初果。”所以请问大家:这样子看起来,天界有没有佛法?佛法是不是只在人间流传?
今天的课程我们继续为各位介绍“自性弥陀”,其他的部分等到明天再继续为各位讲解。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