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婚姻育儿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份恩情更多的是花在孩子身上的心力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份恩情更多的是花在孩子身上的心力

作者: 3de967727310 | 来源:发表于2019-01-25 12:36 被阅读25次

    有研究数据显示,95%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感到焦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面临四大困难,依次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太忙,没时间”、“不了解孩子的想法”。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伴随着80后、90后那一批首次被贴上叛逆标签的一代人,渐渐到了中年,开始扮演父亲母亲的角色后,如何科学、有效的教养孩子成为了这一代父母更关心、也更苦恼的问题。人们不愿把老一辈的教育方式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却也不知道该如何行之有效的与孩子交流沟通,从而将孩子培养成才。

    如果作为父母的你也有这些方面的困扰的话,《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这本书会为你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本书的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运用75个黄金法则来培养孩子的情感和社会能力,每条法则对应了具体的行动指导及案例,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教养实践操作手册。其中的教育法则主要有三个关键点,被她称之为优质教育之ABC。

    这个ABC具体是什么意思呢?ABC分别代表接受、界线以及一致性。接受就是代表着父母要无条件的、毫无保留的、全心全意的爱你的孩子,即使孩子有些行为和能力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也不会影响到父母对孩子的爱。界限就是父母要在家中制定明确的、合理的规则与界限,并让孩子完全知晓。一致性则与界线相互关联,制定清晰地界线后,就要按照规则实施,说到做到,前后一致。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  封面

    本书的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创作本书的初衷,也是因为在她初为人母时,对于如何教养孩子困扰万分,却又找不到一本合适的书籍来解答她的疑惑,所以她希望有这样一本书可以帮助更多像她当年一样的年轻父母走出困扰,于是这本书孕育而生。

    一、 了解孩子的大脑运作方式,拒绝成为“咆哮”父母

    在你成为父母后,是否发现自己越来越暴躁,经常对孩子咆哮而且耐心越来越少呢?我想在每个即将成为父亲母亲的人中,大部分人对于未来的幻想都是女儿乖巧,儿子可爱,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但是梦想中的场景一直停留在童话中,现实是残酷的。挨过了什么都不懂的婴儿期,再到不懂事的幼儿期,每一步都是辛酸史。

    当你反复告诉孩子到时间睡觉,孩子却充耳不闻一直玩玩具时;当你反复告诉孩子不要把食物乱扔到地上,孩子却还是重复将捡起的食物扔到地上时;当你反复告诉孩子不要光脚在地上跑,孩子却依然我行我素时;当你告诉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干净,孩子却根本无动于衷时,即使深爱着孩子,但还是无法克制自己想发火的心情,所以童话中相亲相爱的场景不见踪影,只有现实中来自一位老母亲的咆哮。

    父母咆哮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疲于每天对孩子重复说明该怎么去做一件事,却得不到有效反馈,每天都好像是在对牛弹琴。而另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孩子每天都在无视父母说的话,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所以作为“大人”的父母肯定会生气,并且做出行动来打压孩子,长久以往下去,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及交流方式,就会产生问题,从而影响亲子关系。

    其实产生隔阂的原因是身为大人的我们,并不了解孩子大脑的运作方式,如果父母能够知道孩子行为模式的根本原因,作为父母的我们,肯定会“让着”孩子的。

    改变你的认知角度,把孩子的“分心”看成他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提醒你自己,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们真的无法做到专注: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做不到专注和专心。

    葛普尼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大意是:成人的大脑就像手电筒,能够有意识地聚焦在自己选择的某个领域,而忽视其他领域。但是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灯笼,照亮了每一个孩子感兴趣和想要关注的事物。

    当我们不再把孩子的分心看成冒犯或麻烦,而是看成他们惊人的探索和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这种认知视角的转变就能我们对孩子更耐心,也能把反复提醒孩子作为一种必要的教育行为。

    二、 以理服人,才是硬道理

    其实观察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方式,大部分父母都是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给孩子下达行动指令,告诉他们该如何去做。父母经常会说:穿上衣服,不要玩水等这样的命令。

    父母每次都是苦口婆心,但是反观孩子的反应,要不就是无视,要不就是在家长的暴力威慑下委曲求全,不情愿的按照指令去做。如果处在长期的这种交流模式中,亲子关系肯定会受到影响。这其中父母忽略的一点就是告诉了孩子该如何去做,却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艾丽卡提出了一个R/R法(要求/理由,Request/Reason),就是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制定了一个规则,或者,发出了一个命令,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给出简明的理由。说理的方法并不保证你的孩子会马上遵守你的规则和命令,但却向孩子显示出,你希望做到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它还向你的孩子强调了用理由去激发行为的重要性。

    想象一下孩子在成长阶段中喜欢打人,当孩子打了别人,你是直接武断的告诉孩子不可以打人,这样是不对的,还是告诉孩子打人的行为是不好的,这样被打的孩子会很疼,而且也会很伤心难过。这两种方式哪种更有利于亲子沟通,效果更好是显而易见的。

    三、 你真的会管教孩子吗?

    美国作家唐·艾里姆在她的书中曾经说:掌握好责骂与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

    管教孩子其实包括了三个部分:制定规则、严正警告、实施惩罚。当孩子知道了规则是什么,以及知道了规则的理由,他们还需要知道,如果他们选择破坏规则(或忽视你的命令),将会发生什么、这就是严正警告。如果孩子能提前知道破坏规则的后果,那么,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要么遵守规则。要么破坏规则,接受负面后果。

    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孩子总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即使犯错后父母给与严重警告,也可能故意重复犯错,挑战父母。当父母威严受到挑战的时候,经常会说出一些过激的话语,在最后理智胜利的时候,之前所说的话经常是不了了之,那么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中,就会觉得父母给予的严正警告并不严重,起不到任何的警示作用。举一个最普遍的例子:经常会看到一个场景,孩子大声哭闹着跟父母要自己想买的玩具或者糖果,父母在劝说无用后,警告孩子如果再哭闹就就把孩子扔在这,不要他了。大部分情况下父母都会扔下孩子假装生气走了,但最后的结果都是父母自己又回来把孩子带走。这个例子基本上在每个家庭都出现过,这其中父母犯的错误是什么呢?

    其实父母错在他自己提出了一个自己无法做到的严正警告,如果孩子再次触碰规则,无法按照之前的约定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就无法在孩子心中树立规则及严正警告的重要性和威严性。

    所以艾丽卡就如何处罚给出了四个可参考的特点:

    1、 有意义,必须针对的是在那个时间点对孩子来说很有意义的东西。

    2、 相关性,无论什么时候,处罚都要与具体的情景相关,相关的后果能够解决问题。

    3、 匹配性,处罚要与后果的严重程度相匹配。

    4、 可行性,有操作性,而且处罚要尽可能及时,处罚应该是你能够做到并且愿意保持一致性的行为。

    成为父母后,我们很快的从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开始苦恼于该如何教养孩子。养儿方知父母恩。我想这份恩情不只是单单的把孩子喂养成人,更多的是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充沛的感情和渊博的知识内涵所费劲的心力。

    古有孟母为子三迁,而今有更多的“孟母”愿意为自己的孩子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我相信这本《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会给处在迷茫中的父母们指明方向。也许75条法则并不会包含所有的教养孩子的教义,但是却让身为父母角色的人们明白,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做到知行合一,我们需要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采取实际行动,真正按照所知道的去做。所以,从现在这一刻起,为成为优质父母开始行动起来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养儿方知父母恩,这份恩情更多的是花在孩子身上的心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ym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