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法的魔力
一提及分类法,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图书馆对图书的类目分类,大学更有专门的图书管理专业,中学时代的我顿时对图书管理员肃然起敬,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同类型的书排布在同一个书架,而是按着一种非常科学、有系统、有逻辑、有迹可循的事,书脊上一条条条码A......Z234.1234 就是对同类书籍的排序标记。
转念又想啊,好多中外名人都曾做过图书管理员: 老子、冼星海、沈从文、毛润之(伟大的毛爷爷)、比尔·盖茨、莫言.....不胜枚举。 这绝不是巧合,或许我们可以将这跟分类法联系起来, 掌握了分类法, 并且在工作上面进行了可以练习,这可能也是他们之所以成为了不起的人的其中一个要素。
这么一想,更加觉得分类法魔力无穷。
划重点
而Grace的分享更加让我笃定分类法的神奇之处:
- 本质理解是一种模块化思维,将具有同类性质的人事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类别。
- One coin two sides,有好处也有副作用。就像芬必得能快速止痛却不能多吃哦。
- 敲黑板划重点:要留心注意不同类别之间的相关性、共性,可以开发、促进大脑全面开发
如下是听课的思维导图:
【分】
【模块化思维】,是指我们需要把工作对象分门别类,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内容的特点,把工作内容切割成相对独立的一些模块,然后根据模块的特点和重要性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高效地把工作做好,同时节约出宝贵时间。同样的道理也能应用于人事物。
-------------
联系工作
Grace针对工作维度的举例【固定工作做固定的事】非常形象,将所有收到的工作解构,把各任务的动词划出,再将有同种动词的任务归并在一起完成。为免被打扰工作, 观察会来打扰的对象的行动习惯,总结经验,主动给予回应。
这让我联想到, 刚开做跟单时,我们是一个case一套文件,巅峰时期一个人跟着60个cases,桌子都摆满,每个case对接对象还分了客户和供应商,刚开始觉得超级无敌乱:打电话给A供应商问case1,打给B供应商问case 2,打给A供应商问case 3.....etc, 后来发现这样的跟进模式造成了自己和供应商巨大的沟通成本及压力,也不能及时回馈信息给客户,客户们一个劲发邮件打电话给我,迎接不暇,欲哭无泪.....感觉自己是个两头烧的蜡烛。
后来重整了思路, 列了一个工作表模板,栏目包括客户名称/合同号/产品相关数量、颜色、规格/供应商/ 生产进度/ 出货安排进度, 然后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60个case的内容填入工作表,建成我的数据库。
每天下班前总结当日cases情况填入Excel Data Sheet的备注栏, 以对象“供应商”名称作为筛选依据,调出所有数据,隐藏客户信息,转换PDF,经邮件发送给不同供应商并告知我将会在次日什么时候统一跟他们跟进各细项,大约不用半小时即可跟一个供应商核对完毕,填入更新资料。 然后以同样的方法以“客户”为筛选依据调出数据隐藏供应商信息,转换成PDF,利用时差在客户上班前发到他们的邮箱。
这样客户就能在上班第一时间以最简洁方式知道他们所有订单进度,如无特别,他们一整天都不会打扰我了,我有了更多时间处理突发的或特殊情况。 目前这个方法一直沿用,尤其是peak season的时候特别高效。 客户好评又放心,我们team member跟得顺心,杜绝供应商漏洞也省心,真是一石三鸟。
这个跟Grace的分享正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掌握了工具后,我可以不断套模板到不同情况。
【合】
挖掘事物间的联系,去寻找本质规律。
联系个人
个人维度上,Grace分享中列举了培训课程下钻的万金油CDOCI模型、各种达人的多重身份分类和融合的表里统一、各种社群的本质:让人变得更美好、《人性的弱点》结合心理学开发价值万金的课程。
有了形象生动的举例,好像知悉焦虑症有所缓解,看官问为何?
分类法这个小天使,首先让我们对事物根据其属性不同,让我们对身边事物透彻地消化了,如此发现,其实N多事物都是同一条本质的不同表象, 随着消化更多这样不同事物的本质,我们总结出经验, 发现原来两条本质之间存在着相关联系的。当我们找到越来越多的联系时,新的东西似乎不那么可怕,毕竟我们已经吃了它的老底了。
所以,虽然我有很多课程想上,看起来我时间根本不够用。 事实上,我只要祭出断舍离大法,分析后挑最精辟的底层学习源专注钻研,其实对于各种学习源的某一环节开发的课程,也就没必要一一参加了。
作业
总结
时间万事万物,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表里辩证统一,分与合的魔力推动着我们在人、事、物前的成长,我们就像个在考级的魔法实习生一样,随着刻意的练习的增多,一定能修习好这个万能的魔法咒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