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争权夺利,互相攻伐兼并。
曹操初起兵之时,只有五千人马,而袁绍已是诸路联军盟主。
曹操的实力,从弱小到强大起来,有三个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所发生的事,便占了两个名额……
收编三十万青州兵,获人口百万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青州黄巾士兵和家属共百万余人,侵入兖州,杀任城相郑,百姓震恐,守军丧失斗志。
青州黄巾士卒,携家带口,没有后方基地,也没有军队辎重,只是以抢掠为主要物资来源,属于典型的流动大军。
兖州刺史刘岱进讨黄巾,鲍信曾劝到,紧守城池,不与之交战,青州黄巾在没有物资储备的条件下,时间一久,自然离散。刘岱不听,强行出战,被青州黄巾斩杀于阵前。
陈宫献计,说服鲍信,迎曹操为兖州牧,以安民生。
曹操自起兵以来,始终为兵力不足的问题担忧。
被迎为兖州牧之后,进兵征讨青州黄巾于寿张,鲍信力战而亡。
青州黄巾打下过很多城池,士卒精悍,战斗力强,而此时的曹操,旧有兵少,新兵又没有经过战阵,全军陷于恐惧情绪当中。
曹操为鼓舞士气,身披戎装,亲自巡查,明劝赏罚,带领士卒进讨黄巾,终是打了一个小胜仗。
青州黄巾军,带有着迷信性质,还是相信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同时,亦在流动作战当中,陷于对前途和未来的迷茫。
曹操率军设置埋伏,多次打败青州黄巾,许多天昼夜不停地会战,青州黄巾抵挡不住,开始撤退。
曹操在对青州黄巾军事打击的同时,也为其开设了投降的门路。
曹操进兵追至济北,青州黄巾请求投降。
曹操接收青州黄巾三十余万降卒,更是获得其随军家属男女人口百余万人。
在青州黄巾中,曹操挑选精锐,组成“青州兵”,军事实力得到极大的补充。青州兵家属百万人口,被安排从事农业生产,补给后方。
迎天子都许
建安元年正月,曹操派曹洪率兵西迎天子,董承、袁术把守关隘,曹洪不得进。
二月,曹操亲自率军进讨,汉献帝拜曹操为建德将军,几个月后又迁为镇东将军,封为费亭侯。
杨奉、韩暹带着汉献帝回到残破的洛阳,杨奉兵屯于梁,曹操抓住时机,兵进洛阳,韩暹无奈逃遁而去,汉献帝假曹操节钺,录尚书事。
洛阳残破,董昭等人劝曹操迁汉献帝定都于许,汉献帝再拜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携汉献帝出轩辕东去,杨奉已追之不及。
自天子东迁,汉献帝迁于许都,曹操从兖州牧,短时间内升至大将军,更是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重大战略目的。
自是之后,曹操征讨,可以打着朝廷旗号,以王师而讨不义,天下百姓亦归心于曹操。
实行屯田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除了迎汉献帝都许之外,曹操于这年冬天采纳了枣祗、韩浩的建议,州郡设置屯田官,开始推行屯田。
所谓屯田,分军屯和民屯,军屯即没有作战任务的军队士兵自行耕种,生产粮食,满足行军打仗的粮食需求;民屯即划定地域,交于民间百姓屯田耕种。
东汉末年,天下苦于战乱,百姓饥寒交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就连军阀混战,士卒们也同样经常缺少粮草,袁绍大军在河北,手下士兵有时要靠桑葚充饥。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屯田的实行,让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被开垦,而士卒亦兼具着可战可守的双重任务。
屯田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百姓得以安定下来。
数年之间,曹操积累了大量粮食,自己的部队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的问题,征伐四方,再无运粮之劳,故而能“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当年起兵讨董,曹操手中兵少,眼看着袁绍等人数十万大军迟迟不动,只能选择责斥一通……
曹操自领兖州牧开始,收编青州兵,终于是拥有了比较可观的军事实力。
而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和实行屯田两件大事,更是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有着深远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