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说到五年级小女生因为老师批评其作文内容之后坠楼身亡,联想起近两年多来耳闻的好几起发生在身边的学生跳楼事件,惋惜之余,很想就生命的话题说几句话。
一个孩子,人生才刚刚开始,却选择跳楼,不仅自己宝贵的生命香消玉殒,令人扼腕,对其父母和家人来说也是无比残酷的打击。如果跟学校的管理、老师的训导有所关联,当事学校和老师也可能会背上一口十分沉重的大锅。冷静地想一想如此后果,也许就不会做出不明智的选择。很多事情都是平常事儿,还有很多商量回旋的余地,何至于一定要选择结束生命呢!
当然,任何一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大凡选择死,通常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可能有其不为外人知晓的来龙去脉。在此就不妄揣测个案了,只谈谈对此类现象的一些感想吧。
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归纳起来,自杀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种自杀是观念所致。比如以前很多日本人的剖腹自杀,是为表达忠心以谢天皇。殉情自杀的也不少。均是为信仰、为情感自杀。表面上看是对生命的漠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看做是对信仰和人生的极度较真儿。可以称之为殉道自杀者。
一种自杀是激愤所致。在特定的环境下受到特定的人和事的刺激,情绪激动失控,负气自杀。当然其中有些是为了维护尊严,表达气节,有些是为了洗刷耻辱,昭示清白,不一定都表现出激烈的外部情绪。可以姑且归之为激情自杀者。
一种自杀是意外所致。当事人往往是徘徊在想死不想死的临界线上,死亡之念并不决绝。比如有的是想以自杀博得同情,博得关注,达成心愿,以为会有人来救,但不期天不遂人愿,无人答救,以致假戏真做,弄假成真,意外致死。可以称之为犹豫自杀者。
一种自杀是疾病所致。病人不堪忍受心理的煎熬与生理的痛苦,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目的是为了结痛苦,寻求解脱。最典型的疾病是抑郁症,比如哥哥张国荣。还有其他一些给身体带来巨大痛苦的疾病。如欧洲一些允许安乐死的国家中选择安乐死的患者。可以称之为病痛自杀者。
理论上讲,自杀都是主观选择的结果。但不同类型的自杀,主观选择余地之大小还是有所不同。殉道自杀者、意外自杀者,自主性当事人相对比较容易掌控。激情自杀者次之。最难掌控的是病痛自杀者,很多人是被病魔折磨得忍无可忍而选择绝路的。而据统计资料显示,病痛自杀者占了自杀人群的大多数。
观念的形成是受文化土壤和个人经历影响的。心理的成长受幼年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甚大。疾病的治愈,则受认知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的影响。为了预防自杀,有必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采取必要的对症措施,减少悲剧的发生。
中国人的文化因子中,鼓励自杀的倾向不是很明显。总体来说,对于生死的看法比较多元化。儒家是很重视生命的。当颜渊死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以”不幸”二字来形容,并为他痛哭。他曾劝诫子路不可”暴虎凭河,死而无悔”,也批评”若匹夫匹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认为为血气之勇或小信小义而轻易牺牲生命,很不值得。《孟子‧尽心篇上》也劝人不要”立乎岩墙之下”,儒家强调立功、立德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前提条件必须得活着。同时,儒家重视仁义忠信,有很高的道德理想,必要时愿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典型的例子如宋江、陆秀夫、谭嗣同、文天祥、陈天华等。当然,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如封建时代女子受辱以死以示清白的事例并不鲜见。还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典故。
道家也是很重视生命的。主张“出生入死”,遵循天道,顺其自然,按照天理和自然的法则调养好自己。不悦生,也不恶死,要“生死齐一”。道家重视养生,有很多关于养生的探索和经验。最典型的莫过于企望长生不老的炼丹术,还有其他一些养生大法。佛教很早传入中国,影响深广。它也是主张珍惜生命,不提倡自杀的。认为人不止是活一回,而是有无数的生死轮回,死是这种轮回的中介,死亡是恐怖的。人活着要通过修炼达到极乐世界。我国民间有“人命关天”的说法,还有“好死不如赖活”的说法,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珍视。西方文化伦理中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后,把生命的地位和价值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大体来说也是主张人应该好好地活着的。
关于对孩子生命的教育,感觉目前还是相对零散的。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系统的教育,专门的课程,还不多见。有必要提高重视度,强调生命的价值,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加强生死观方面的引导。让孩子明白,人世间的许多功名利禄以及许多虚头巴脑的陈腐观念,都抵不过生命的价值。我们不能教育孩子不要脸,不要节操,但不应该教导孩子为了所谓的面子、贞洁等陈腐虚浮的东西,轻易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此特别想强调的是,在自杀人群中,病痛自杀者占比很大。其特殊性在于:一是自杀前,其症状不易被人察觉。看上去似乎一切正常;二是容易被人误解。通常被认为是思想问题,“想不开”。三是自身无力摆脱。他们已被疾病缠绕控制,靠自身力量已难解决,急需专业的心理帮助。这类人群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帮助和干预,很多可能就不会走上自杀的道路。小时候三乡五里时不时有年轻妇女因家庭吵架而投水或悬梁自尽的,当时颇不理解,怎么会为一两次小小的家庭口角就选择绝路呢。后来随着年岁阅历渐长,始明白多是积郁成疾所致。这个疾,就是心理疾病。
因此,不论家长还是老师,在给孩子讲大道理的时候,要高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发现孩子言行异常,就要看看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如果发现孩子已经有患上心理疾病的征兆,就应该及时带其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不要简单地认为是思想出了问题,“钻牛角尖”,而错失良机。
在日常亲子互动和学校教育中,要注意大力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尤其要重视培养孩子抗压能力,增强孩子抗挫折,抗逆境的能力,提高孩子的“逆境商”“。引导他们从小学会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失败、坎坷、困难以及种种不利的环境,不要因为小小的挫折,就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善于建立起自洽的思维模式,善于从思维和心理困境中解脱出来。必要的时候要有一点阿Q精神。另外,畅通心理抚慰疏导渠道,建立相应的心理危机应急处置干预机制也非常重要。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在实操上(熨贴性与专业性),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社会快速发展,各种基础逐步构筑,相关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每个家庭,每个个体,可以尽己所能,坐立起行,拾遗补缺,厚实其基,垒起珍惜庇护生命的高檐大墙。告诉我们的孩子,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它还跟父母、子女、其他亲朋好友密切相连。有时甚至还跟社会关系紧密。因此在对待自己的生命时,不仅仅要考虑自己的感受,还应该考虑家人和亲朋好友以及其他有关社会关系的感受。一命陨落,不知会有多少人心碎。
每个生命都是天地间的奇迹,每个生命只有一次。如此珍贵的东西,不应该辜负它。
能活就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好好活着,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对子女最深的情义,对亲朋最好的安慰。
要尊重生命,重视生命,珍惜生命。在顺利的环境中,保持一份对生命的清醒,不要忘乎所以,肆意挥霍;在不利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份乐观,不要消沉堕落,自我糟践。简言之,顺境不要作死;逆境不要找死。死了,万事皆休;活着,还有希望!
【端午节,愿所有人安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