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史记》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流传已久,其中的女主角褒姒是红颜祸水的典型,而她的老公——姬宫湦也是荒淫无道的君王代表,这一对背负了亡国之责的夫妻为后代唾弃,更是为所谓圣明君主引以为戒。其中的褒姒是被世代男拳们黑化的主角,男权社会中,女人背的骂名多为男人所赐。幽王反而是有点被迫的意味,褒姒不笑,真是罪过!早点笑了,不就没事了吗?
话说回来,烽火是先秦时代的有线电报了,但是传递的速度如何呢?周朝没有相关的记载,参考一下年代和技术相对接近的汉代时的情况,从骊山烽火台(传说中周幽王点燃烽火的地方)到各个主要诸侯大国——晋、齐、鲁、燕统治的国都之间按照最短的距离来计算,其中最近的晋国,骊山到晋国的都城直线距离大约有270千米,信号传递大约是12个小时,最远的燕国,距离骊山约900千米,信号传递大概需要38小时。单单信号传递最快的都需要12小时,更不用说那些士兵千里奔袭而来的时间了,最近的晋国按照每天30千米的行进速度,赶到骊山大约需要13天,最远的燕国需要45天,其它国家暂不赘述。
西周主要分封国从地理位置看,“诸侯”同一时间赶来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是王畿之内勤王的队伍,但是军队从行军到赶到骊山脚下,也至少需要2-3天时间,褒姒女士选择的这一个可笑之事,成本实在是高,简直是祸国殃民啊!但是,事实上,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有待商榷。
关于这件事,2008年清华大学获赠的一批战国竹简可以为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出自《史记》,但这批竹简完全没写烽火戏诸侯,而是只记载了申侯主动联络犬戎,攻打镐京的来龙去脉。为什么我们更相信竹简,而不是大名鼎鼎的《史记》呢?因为这批竹简是战国时代的,而《史记》则出自西汉司马迁之手。记载同一件事情,时间在先的胜过时间在后的,这也是史学界的一个基本原则。
如果按竹简所述,那么亡国这个锅让幽王和褒姒背了2千多年,着实委屈呀。
鲁迅先生说:“许多史书对人物的评价是靠不住的。……统治时间短的,那朝代的皇帝就很容易被贬为 ‘暴君’,因为评论者是另一个朝代的人了。”
西周的末代之王是幽王,东周的初始之王——平王是他的亲儿子,也就是发动政变的申候的外孙或者外甥—姬宜臼。
老爸贤明了,儿子如果篡位,岂不是名不正言不顺吗?所以,屎盆子扣在死人头上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再也不会出来辩解。亏他们编的出来,如此荒谬的故事情节!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性,经不起推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