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从小到大伴随着父母长辈,老师的各种唠叨,有时候会觉得有点道理,有时候又会不胜其烦。无论如何,这些唠叨都或多或少影响我们一生。
这些“唠叨”里有生活的琐碎,有纷杂的情绪,有对人事物的看法意见,有道德层面的,有人性本能的……就是这些点点滴滴浇灌了我们大脑,有意无意地成就了我们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唠叨”这么神奇,这么润物细无声,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妨拿来所用。

“唠叨”的形式
怎么用“唠叨”呢?它是否有一个形式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本人的使用心得的是:及时、反复、长期。
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班上的同学下课追追打打,一发现这个问题,立刻到教室里开始“唠叨”追追打打的不良行为习惯。以及对周围同学的影响。及时,就是问题出现立刻进行“唠叨”。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本人认为育人更重要,所以会对学生的为人处世,学生与同学相处中的问题反复“唠叨”。
教书育人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重复的螺旋上升的工作。所以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熏陶,就是事无巨细,每天念叨,点点滴滴,渗透进去。

“唠叨”的升华
物理课本上有:量变到质变。这就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我们每天的“唠叨”,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虽然孩子们会有点烦会觉得啰嗦,总讲总讲,可是总会水滴石穿,最终明白这一番良苦用心。
当然,我们每天碎碎念的东西,首先得是积极正向的,有家国情怀的。
最后,问问亲爱的你:“唠叨”是不是挺有意思的一个工具?你是否也想用到孩子的教育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