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相,秦时设县,汉时属临淮郡县邑,今在江苏省宿迁市一带。汉初,下相县改下相侯国,由楚国丞相冷耳受领。
冷氏,传闻为上古时期黄帝的乐师后裔。又传为周朝姬姓的后裔,也就是姬姓冷氏。总之冷这个姓氏在先秦也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关于冷耳的来源,目前还是无法判别的。
而按照史书的记载:
以客从起沛。《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冷耳最初加入刘邦集团的时间是非常早的,应该在沛县起义时就加入了。但是关于冷耳的地位,却着实不好判别。
毕竟这里标注的很清楚,冷耳是以客从刘邦。
而“客从”,这在刘邦集团中可算是一个很高的起点了。譬如后来成为刘邦集团高层的很多人就都是以客从,如汉元年为丞相的萧何、为太尉的卢绾、以及手握重兵的吕泽,他们都是在史书中明确记录的“以客从”刘邦。可以说,汉政权在汉元年建立时,刘邦麾下也就是数这些“以客从”的人员地位和职务最高。
那么冷耳呢?同样作为在沛县起义之时“以客从”的重要人物,他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境遇呢?
很遗憾,从秦二世元年刘邦起义开始,截止到汉三年,史书中就再无有关冷耳的记录。我们既无法知道在这期间冷耳的功绩如何,也不知道冷耳在汉政权中的地位如何。
而之后冷耳的再次出现,则已经大将军韩信麾下的一员重要将领了,如下记载:
用兵从击破齐田解军。《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这一段记载是指的汉三年刘邦令大将军韩信征伐齐国时的记录,讲的冷耳指挥军队协助大将军韩信攻破齐国田解军的故事。
再如另外一条关于这场战斗的记载:
汉将韩信引兵且东击齐。齐初使华无伤、田解军於历下以距汉。《史记·田儋列传》
当时大将军韩信领兵向东进攻齐国,然后齐王用将军华无伤和田解领军。
再看灌婴的记录:
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於历下,所将卒虏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史记·灌婴列传》
当时灌婴以御史大夫的身份领郎中骑兵归大将军韩信指挥,而后率军攻击齐军历下,俘虏齐军车骑将军华无伤,以及另外四十六位齐军将吏。
另外再看一条有关田解的记录:
属淮阴,击破齐历下军,击田解。《史记·傅宽列传》
这里讲的是傅宽当时也是兵属大将军韩信,而后率军进攻齐军历下田解所部。
综上,关于齐国历下之战的经过也就比较清晰了:
当时大将军韩信率军东征齐国,而后齐王令车骑将军华无伤与将军田解统兵进驻历下,以抵挡汉军。而后又因为郦食其和谈的缘故,所以当时齐军应该是疏于防备。另外按照之后的结果,那么当时齐军的布防应该是以将军田解统领步军守护历下,而后车骑将军华无伤则是率领骑兵部队于外围策应。事实上齐军的部署并没有什么大错,只是奈何齐国中央并无对抗的决心,明知敌军大举犯境,却还真以为一个使者就能负责和谈事宜。
所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齐军因为中央无战心而疏于防备。于是大将军韩信便听从蒯彻的建议,趁其不备发起进攻,其中以御史大夫灌婴所属的骑兵部队率先进攻齐国车骑将军华无伤,从而切断历下齐军的援兵;另外再以傅宽及冷耳等人领主力大军强攻历下。
至于战争结果,按照史书中的记录,灌婴那一路虽然面对的是齐国强大的骑兵部队,可因为汉军是突袭,再加上齐军也并无防备之心,所以齐军败的非常惨,甚至连主将华无伤都被俘虏了;而汉军的主力则应该是打的不太顺,毕竟史书中再无田解的记录,也无俘虏田解的记录,那么就说明历下之战还是打的不太容易的,有可能田解还奋力抵抗过。
不过说到底,没了外围骑兵部队的策应,一支孤军又能撑多久呢?所以就这样,汉军很快就突破了历下齐军,从而长驱直入,攻陷临淄。当然,之后在楚国援军到来后的那场齐国之战,就是后话了。
再说回冷耳,按照他的记录,在这次历下作战中,功绩应该是很大的,不然史书中也不会专门给冷耳标注一下。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参与历下之战的汉军将领还有很多,虽然史书中只在傅宽和冷耳这里标记了与田解的战斗记录,但是也不能否定其他人的功绩。而因为这二人在此次作战中的贡献较大,或者是指挥人员也说不来,所以史家才会特别记录。
那么冷耳和大将军的关系如何呢?
傅宽就不用说了,无论是列传中还是功侯表里面,都是明确标注的“淮阳属”,所以他是大将军韩信嫡系部下这一点,没有任何疑问。那么偏偏冷耳这里也是标注了类似傅宽的功绩记录,如此我们可以按照傅宽的记录来推论,则冷耳应该也是大将军韩信的嫡系部下。毕竟此时的韩信,经过数年的作战,已经有了相对独立的幕僚团队和作战团队了,所以韩信用自己的人打这样比较顺利的仗,也是情理之中的。
再说冷耳之后的经历,很遗憾,从此次作战之后,再到汉高帝十一年,足足将近八年间,冷耳的记录便又没有了。而再一次出现的冷耳,则已经是一方封疆大吏了:
以楚丞相坚守彭城,距布军,功侯,二千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十一年,淮南王英布谋反,领大军猛攻楚国。而后冷耳则以楚国丞相的身份率军死守,并挡住了英布军的进攻,从而为之后汉军击败英布军奠定了基础。由此,冷耳遂以本次战功封侯。
显然,冷耳此人应该是一直不被刘邦待见的。毕竟一个当年以客从的重要人物,却不是在其他大将麾下领兵,就是担任外地诸侯国的国相,并且期间还一直都没有被封侯,所以这一切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刘邦的确是不怎么喜欢冷耳。至于为什么?我们无法得知。当然,或许也是因为当年冷耳选择了大将军韩信的缘故吧。
不论如何,这一次冷耳既然作为楚国丞相,又立下如此大功,不封侯也确实说不过去了。至于说为何冷耳挡住了英布就是大功,实在是因为当时的英布军队确实是非常强大。别的先不说,就单论荆王刘贾,其人当年可是跟着太尉卢绾深入西楚腹地作战,而后又是有着灭国之功的人,实打实的从死人堆里面上走出来的悍将,然而在英布叛乱中却几乎被英布军打成了筛子,甚至荆王刘贾自身都是命丧黄泉了。所以说,冷耳能够挡住英布的兵锋,真的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十二年十月己酉,庄侯冷耳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十二年十月乙酉日,冷耳受封下相侯,食邑两千户。
下相,也就是在当时楚国境内,而两千户的封赏,也着实不少。另外此次刘邦分封冷耳,还是笔者之前猜测过的,自然也是有安抚地方实力派的缘故在内。
而之后的冷耳,究竟是担任楚国国相多久,我们也无从考证了。反正那时的冷耳作为地方实力派的代表,既没有生事,也没有机会主导中央,所以史家也就不会再记录他了。
三年,侯慎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孝文帝二年,冷耳病逝,汉庭为其谥号,庄侯。下相侯国由其子冷慎担任,次年为冷慎元年。
庄: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逸周书》
这个谥号在汉庭功侯中挺多的,一般就是对那些寻常武将的封赏。所以能看的出来,汉庭对于冷耳这个人已经没多大印象的,最多也就是记得他在英布之战中的突出表现。毕竟当时的冷耳远离汉庭中央已经太久了,再加上当年的那些人也已经死的差不多了,所以估计没有人再记得冷耳也是当年在沛县以客从的重要人物了。
以上,就是下相侯冷耳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