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转述营线下活动的随想
<前记>
9月16日 晴
“抱歉的问一下:参加活动时,可以悄悄的吃东西吗。路线比较长,午饭时间在路上。不吃的话又容易头晕。”坐在地铁上的我,在群里问。
“大方的吃就可以:)”樊北-默默说。
“扑哧——”紧张的心顿时轻松了不少。
转述营的每次录制音频作业前,紧张的我,就特别想吃东西,特别容易感到饿。准备来参加转述营的线下活动,想到可能会面对一群人去转述,更是觉得易饿。所以,到苏州站下车后,看着时间还有宽裕,第一时间我找了吃饭的地儿饱餐了一顿。
营长在群里分享的地图指导手册,很详细清楚。顺着图解,穿过曲径通幽的一转一拐,再转再拐,再拐再转,就到了活动举办地点:创新社,一座整齐的二层楼房。旁边紧挨着的,是八一中学的操场。
进入楼内,大门口正对的便是一间古色古香的书屋。
也是在活动结束后,我和娜娜从门口牌子上的文字上才得知,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免费阅读书屋里的所有图书,并提供舒适的沙发,饮用水,WIFI。窗外,杨柳依依。窗内,温馨静谧(此处应该有照片,但昨天我愣是把这茬忘了)。
想一想,读书在这里会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何况,这里还会遇到一群,和你一样爱学习爱读书的伙伴。
在书屋的门口,我碰到了俞克贤老师。之前我和俞老师并没有见过面,所以当她温和的从书屋里和我打招呼,问我是不是来参加转述营活动时,我一度以为她是书屋的管理员。因为,她和这里的气质太像了,恬淡,温暖。
在俞老师的指引下,我找到举办活动的咖啡厅,是在从一楼的书屋进去后上楼,在二楼的咖啡厅。可别小看了这么一小块场地,之后在这里的几个小时的学习,讨论,结束时我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真诚期待下次再来。
上楼后,当知道我就是周周后,我立马就被一个活泼开朗热情迷人的大妞来了个熊抱。
是的,她就是娜娜。同为写作营和转述营的双营战友,这是我们俩第一次相见。一开始我完全不相信她即是她,因为音频里的那个音色悦耳、温暖,语气平稳妥帖,行云流水般的声音,竟来自于眼前这个比我高半头的,热情活泼开朗的女孩。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与我的内向不善表达形成鲜明对比,娜娜很能调节气氛,转移走我的紧张情绪,在分享环节,她讲了很多我所没想的观点、社会案例,以及她自己的感想,她很棒!我也喜欢她,嘿嘿嘿嘿…
之前在转述视频见过营长,所以见了真人也不觉得陌生。现场,他和我想象的一样谦和,沉稳。
意外的惊喜是,这次竟还见到了传说中的营长媳妇。之前听营长介绍过,他们是数学系的同学。一想起我大学时的高数课,我整个大脑就萎缩了半截。看到眼前这位身材瘦瘦,面容清爽的女孩子,正是数学系的高材生,我的大脑…陷入了沉思,五味杂陈啊!(谁也别和我提微积分学的是什么,我不认识它,它也不属于我)
活动中,除了俞老师,娜娜,还认识了同组的俊鑫,鲁艺,还有开篇告诉我那句“大方的吃就可以”的樊北-默默,还有其他的伙伴,我只认了脸,名字却没记住。
接下来,活动正式开始了。
到此,以上啰里啰唆的<前记>就啰嗦完了,以下,为本篇的<正文>
<正文>
(一)
营长再一次给我们做了他的自我介绍,一个从数学专业毕业的理工科高材生,到做过电力,写过文案,到现在是樊北写作营、樊北转述式学习刻意训练营的负责人。他现身说法了“转行”的可行性,也说明了转行可行是因为基地不错。印证了那句,你以前是干什么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的你想干什么。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这句话,俞老师表现反对,她说,人们看到我就不惧怕老了。人老,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接着,营长给我们看了,让他不得不(选择)变成一个有着“大爱”的心的直接原因,那就是:转述1营,2营,3营的如滚球下坡般的打卡数据(如图)
成长的喜悦一样的走势,一样的下滑曲线。每个营一开始,是18/20人的队伍,5次打卡之后,就剩平均不到一半的队友了。认证了那句老话:“成功路上并不拥挤”,不但不拥挤,越走越是寂寞了。
(二)
转述和转述营的那些事儿
——一口吃不了大胖子
每个营的打卡数据,也侧面反映了转述这件事,是有难度的,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
对此,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7天转述一本书,前6天用来看书记笔记,看视频听音频,画思维导图。即使走在路上,也是边走边琢磨着有哪些能和要点结合的实际案例,边吃着饭,也边回忆着书中要点…到最后的第7天时,准备要录音频了,焦躁,紧张的情绪,每每都想要弃甲而逃。临阵就想脱逃,我的标签之一。坚持到今天,已转述完5本书了。这期间我是怎么过来的,各种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这种滋味,坐我两边的娜娜和俊鑫,都表示自己也是深有体会。
这种滋味,营长说他也是经历和体会过的。在过去半年时间里,他做了25次家庭分享,16次写作营直播,8次转述营直播,13次转述进阶营转述,6次走进企业分享,4次线下现场活动分享,一共71次,若加上自己在家时的练习,说平均一天一次分享,也不夸张。
今天在我们看来,营长的分享和转述已经可以做到从容的侃侃而谈了。他说,是因为有了这么一路走来的坚持和成长,现在回头想起来都害怕,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所以,现在的我们,有这样那样的挫败和困局,正是当年他也经历过的。破局的方法,唯有“坚持”二字。
“一年转述学习50本书”不止是口号,也是我们当初自愿选择做这件事的目标。达成这个目标很难,不怕!把大象关进冰箱需要几步,第一步,第二步…一步步来,一本本的坚持。目的是,更好的那个自己。
接下来为营长分享的本次活动的<干货>部分:
(三)
首先,转述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说清楚自己的一个收获。
① 这本书讲了什么(what)
② 为什么要转述这本书(why)
③ 书中的观点要如何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如何应用?(how)
这一阶段,也是目前大部分队友所处的阶段。
我们转述的每本书,比如《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高绩效教练》/《第3选择》,我们基本能说出每本书的关键要点是什么,从这些要点里我们看到/发现在自己生活中应用后的巨大收获和改变。通过学习,我们希望不止自己可以得以应用,也希望能影响、感染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让我变好,让我们变好。
第二阶段,完整的说出一本书的内容。
① 这本书的使命是什么?
② 这本书的框架是什么?
③ 每个部分的内容有哪些?
对此,我有几点感受:目前我的情况是,在录制音频时,我只能做到说清一本书的一个大的框架,细枝末节就涉及不到了,也做不到将细枝末节的要点丰润。我出现这种情况,我猜测很大的原因,还是在于我对于书的要点掌握不扎实、不牢固,更做不到融会贯通。
我记得前段时间,45号队友Sally提交的转述《关键对话》的作业。音频里,她侃侃而谈了一个半小时,几乎把书中所有大的小的要点都讲到了,同时,在讲每个要点时,书中提供了哪些案例,她在转述时也都涉及到了。太厉害了!我问她是如何做到的,她说为了掌握这本书,她不只是看了樊登老师录的视频,而且细细的把原书读了一遍。原来是这样啊,因为有更深入的学习,所以得到了更好的结果。学习的原理就在于此。
Sally的成功案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可借鉴方法。不过,缺点是,因为读原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她有些跟不上大家学习的节奏。优点劣势并存。期待大家一起,发现/寻找出更好的方法。(《第3选择》之“协同”思维)
第三阶段,转述不是简历而是创造性的自我介绍。
这点,现场营长很形象的做了说明,我们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再反观自己曾经的转述,可不就是把转述一本书做成了简历。
① 简历,列举干货,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就?收获是什么?(请自行脑补简历模板)
② 自我介绍,不同人,不同场合,都不相同。
两者的对比说明,参考下图。
成长的喜悦对这两者更明显的特征区别,大概在现场更能感受的到。
(四)
对转述的三个感悟。
第一个感悟:从自己的角度
为了更好的掌握一本书。
通过转述让知识穿过自己的身体,让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发生联系。
这也是我们在学习了后,能将部分知识点应用到生活中某个场景,或者在某个场景时,知道了可以将某个知识点应用进来,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尤其是,我们已转述的5本书都属于沟通类的,所以几乎随时随地可应用。
第二个感悟:从听众的角度
为了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一本书。
不是简历,而应该是根据用户自身场景的创造。
我目前的水平,更多的还是限于转述的自嗨模式。从听众的角度出发去转述一本书,可以参考樊登老师讲书的状态。
第三个感悟:从书籍的角度
为了完成一本书的使命。
从书籍本身的角度来解释,帮助它完成它的使命。
学习每本书之前,营长都提醒我们,先找到这本书的使命,它是为解决一个/几个什么问题而创作的。想象一下,你的转述,能帮助这本书完成它来的使命吗?没有的话,欠缺在哪里?怎么做,效果会更好?
这条路,我还需要且行且学习啊。
(五)
营长做转述营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首先,是我们自己能想到的,如:通过转述式刻意练习,我们自己可以更好的掌握一本书;刻意锻炼表达能力;可以积累演讲素材,在公司会议等场景中做的更好;可以让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书,更容易形成体系。
其次,是营长想到的,我们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这个话题,得又从原始社会讲起。在没有文字被发明之前,信息主要是靠人们口口相传;有了文字,但是书籍不能普及的时候,情况还是这样的,从孔子讲学,流传下来的《论语》记述的就是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等中,就可以得到论证。在书籍得到普及的时代,读书、上课写笔记,成了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方式。当下我们所处的是越来越以互联网、多媒体为知识载体的时代,我们的学习方式也会随着载体的不同,而有不同。那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会更适应当下的时代呢?营长的答案是:转述式刻意学习训练营。答案是否正确,就在于我们大家的一起验证了。
最后一个目的,需要大家一起来共同探索。
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当从键盘输入代替了手写,又从语音输入代替了键盘输入后,效率大幅提升,而本身写作和号的转述底层逻辑是一致的,需要大家一起,探索出一种可以打通写作与转述的边界的方式。
(六)
接下来,大家现场一起观看了樊登老师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讲书视频。
哪七个习惯?这本书的使命是什么?框架是如何的? 内容要点是什么?——请自行观看视频学习。
(七)
之后,大家分两个小组,各小组围坐一圈,讨论学习。
这个环节,太刺激了,太兴奋了,太过瘾了(结束时又觉得还不够,不过瘾)。
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沟通是人类最美的存在状态。
小组的几人,通过各自发表观点环节,提问互动环节,抢答环节,纠错环节,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环节等下来后,本要用一个小时来完成对这一本书的学习,却在“积极主动”这第一个知识点上,讨论的乐此不疲,不亦乐乎,完全忘了时间这回事。等发现外面天色不知何时已黑时,才发现,讨论的时间已过去了两个多小时了。
成长的喜悦 成长的喜悦我以为,平时大家在群里分享自己的音频+上下队友的互评,有一个大的缺憾就是,不能实现如现场互动时这般的即时反馈,即时互补,即时纠正。即时反馈太重要了,特别容易刺激到彼此继续深挖式学习的欲望。其次是即时纠正,每录完一本书的音频后,我心里是没底的,不知道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即使有上下楼队友的点评(常常也是没有的),以我自身的感受是,大多数时候我不敢妄加点评,因为我不确定自己的理解和对方的理解有分歧时,谁的更接近于真相。
再说音频的互相点评,数据比转述的数据还要难看吧,比写作营的互相点评数据也要难看。
为什么?
我以为,有两点原因:其一、听音频时对时间、精力、专注力要求都更高,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很难再挤出时间去完成,比如有的队友的音频录制长达一个多小时,听的队友听的时候花的时间不会比这更短,有时没听清的地方还需要倒回去反复听;其二、不同于看一篇文章时,我们抱的态度是欣赏的心态,比较放松,比较容易去执行。听一本书的转述音频,在自己还不确定自己是否对那些内容点掌握了时,再去点评别人的,会有压力,会容易抗拒去执行。
怎么改善呢?万事不怕难,难的事情也可以如把大象关冰箱需要几步。需要大家共同创作,寻找出好的解决方法。
(八)
匆忙结束谈论后,两个小组各派出自己的代表进行现场转述分享。
我们小组派出的是,全场唯一来参加活动的男性队友(营长等工作人员不算)俊鑫。
对于为什么当下接受新事物的、学习的,以女性为主的现象,比如,读书会的线上会员/参加线下活动的/跳广场舞的人群,也都是以女性居多,我们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很有意思,我们在现场讨论的不止是这本书的知识要点,我们把自己在社会中/工作中/家庭中的经历和案例也拿出来分享和讨论。有些看起来和这本书扯不上边,却也在最后,好书、好的知识,又汇聚在了一起,发生了效用。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这个道理吧。
一组派出了两位代表。
每个人讲的各有特点。
第一位上场的一组的战友,可能也是状态比较紧张,讲的时候不太能放的开来,讲述的比较平。我想,她如果开始时加入一个“坡道”,会不会更好。
第二位讲述的就是俊鑫了。他是全场的一个亮点,一个惊喜。他本是一营坚持下来为数不多的队友之一。一营比我们进度快,目前已经转述了有十几本书了。而俊鑫本人现场的分享,不仅限于本书的知识点,他开场就讲了自己中学时的一个经历,由这个经历再到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来说明“习惯”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他的此开篇,容易和我们坐在下面听的人产生链接,我们浸入了他的分享中。他做了一个好的坡道。在他的讲述中,结合了很多案例,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心得,在营造现场气氛上也独有一套,很精彩,很棒!有演讲的潜质。
成长的喜悦第三位上场分享的也是一组的战友。刚上场时也是比较紧张的,她本身下午的时候就晚了点儿,错过了一些内容。对书中的知识要点,她寥寥的讲了一下,之后,她给我们分享了自己参加樊登读书会以来的心路历程,对自己、对家人的改变,尤其是在对儿子的教育上,改变特别巨大,她谈了自己对周围朋友目前状态的感想,和想用自己的改变来影响到更多身边人的梦想。一个特别善良,有意义的梦想。
我是从哪句话开始,被她打动了的呢?是从她说,我以前是一个农民,现在开着一个夫妻小吃店这句话开始。她的真诚,她不避讳讲自己的隐私。她的自我揭示,扩大了和我们的公开象限,我们对她的亲近和信任,更进了一步。这是樊登老师在《可复制的领导力》里提过的,怎样去提升自己的受尊重和可信任度的方法之一,通过自我揭示来扩大公开象限。
(九)
分享结束后,营长和默默向他们三人颁发了奖品。(如果不上台的队友也可以获得的话,生活该有多美好)
活动尾声,大家合影留念时,默默提醒我们(大概是我,在留发的念头下,本已乱的发型,更是糟糟了)注意整理一下发型。
他的暖心此举,获得现场女士的一致赞誉,之后纷纷问他有没有女朋友…我始终认为,在婚恋市场上,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你看,默默就是一个现身说法的例子嘛。
<尾记>
活动散了后,我和娜娜一起去赶地铁,热情的她阴差阳错中选择把我送上了地铁车厢(她要坐的是反方向的)。她真是个热情的好姑娘。
活动中,她多次肯定了我这段时间以来的坚持和认真。曾经我自我分析了下,我属于不稳定的低自尊型,受到肯定和夸奖,就特别容易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若是受到质疑和消极的反馈时,我比对方还容易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和质疑。遇到娜娜这样的伙伴,是幸运,是幸福。
走进写作营,走进转述营,遇到大家,是缘分,是收获,是成长,是喜悦。
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感谢营长所做的每一步努力,感谢成长路上相伴的每一个你我,感谢樊登读书会。
成长的喜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