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老欧来,在我的书房里坐了一个多小时,同我说了许多平平淡淡的话,两个人喝过两壶老白茶之后,他才归去。
1955年10月,老欧出生于北部湾畔的渔村。高中毕业后,先在家务农,犁田耙地,耕耘收获,扬场归仓,送交公粮。
稍后,他装了一副竹排,置了网具,点上风灯,带上鱼叉,在北部湾的浅海处,往来穿梭,赶海捕捞,所获无非是一些杂鱼、泥虾、红螺、跳跳鱼、小花蟹,虽然卖不了几个钱,但半农半渔的生活,总可得温饱。
24岁那年,他为一腔青春的热血所驱动,特别向往城市生活,便洗脚上田,决绝似的离开家乡,到城里务工。
他是一个高个子,不胖不瘦,国字脸,五官端正,从表面看,一脸的朴实善良。一眼看去,就给人几分好感,较好的印象,怪不得年轻时颇得某些女子的青徕。
他进城仅仅一年,百货公司的一个女售货员,就看上了他,无论父母如何责备,如何反对,她就是铁了心肠,一心一意嫁给了他。
他俩住在百货大楼后院的一间砖瓦平房里,铺了一张床,置一小小的衣柜,就显得十分狭窄。
就是这间房,还是她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叔父,跟百货公司的领导打过招呼,才挤出来给她的。
房间的窄小,并没有影响这对年轻夫妇的恩爱。有爱的地方就是家,他们照常劳作,照常生活,生儿育女,和和美美,享受他们的天伦之乐。
1993年后,老李带一队人到乡村去建房,挣了些钱,才在城郊买了宅基地,在工友们的帮助下,建起一栋3层的住宅楼,一切生活上的事才真正理顺,过上了好日子。自此之后,夫妻俩便一心一意培养儿女读书,让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如今的老欧,也年逾60矣,其儿女事业有成,待遇既丰,自然不须这老欧再去奔波劳碌。
老欧说,其长子大学本科毕业,在某中学当数学老师;其女读了硕士,在省城一家大医院当妇科医生。这虽然不是他炫耀的资本,却是他活得自信,挺直腰杆走路的理由。
前些年,我早年的工友老姚,曾多次向我讲过老欧的故事。也就是早闻其名,今天才见其实实在在的坐在我的对面,同我说话。
人海茫茫,芸芸众生,有缘认识,也是朋友。
一面之交,说不上我对老欧有多少了解。初次见面,他说话自然也未能敞开心扉。我只知道,他年轻时也像我一样,曾做过建筑力工,按如今年轻人的说法,实际上,我们俩当年就是活跃在建筑工地上的搬砖者,凭力气吃饭。
就凭这些印象,我便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促使我去思考,去构思,去遐想,自忖该如何才能将这个人写好,写活。
实际上,我常常想,在漫长的岁月里,在我人生的历程中,凡有人来访,或我去探望别人时,所看到,所听到的一切,都属于我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发现。
一个有志趣写作的人,如果能以白描的手法,及时用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落到纸上,这自然是最牢固,最可靠的记忆。
于是,我常常的在方格稿纸上下些切实的功夫,几乎每天都记点生活札记。比如这一篇,便是我六年前就写在了稿纸上的。这对我日后的写作,真的是有所裨益。
谓余不信,你真的不妨试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