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心理学家塞缪尔·巴伦德斯在《人格解码》一书中指出,“大脑的发育在什么时候能完成呢?对个体进行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在25岁左右大脑的结构就稳定下来。尽管有些髓鞘在随后至少十年间还可能继续发育,但对40岁之后的大脑进行扫描,通常发现的只有磨损的迹象,而不再是发展性的重塑……这种逐步的稳定化不仅仅是因为大脑发育停止了,这也是因为成年人的社交环境逐渐变得一致……在成年期选择一个十分稳定一致的社交环境,之后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与这一群熟悉的人在一起。这些人带给我们稳定,因为他们总是会以我们所预期的方式表现。他们也会诱发我们的稳定性,因为他们会使我们保持一种他们所能预期的行为。社交环境的这种双向稳定,从而不断决定着我们人格的两大首要方面:性格和同一性。”
前段时间,在部队服役的弟弟回家探亲。我记得小时候弟弟的脾气死倔、认死理、爱闹腾、不知变通;在他上大学期间,我去他们学校还看望过他,那时候给我感觉他的个性还是比较拘谨、缺乏自信、待人接物不够放松。但如今他好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言谈举止开朗大方、整个人自信豁达,让人感觉他原本就是一个个性温和稳重成熟的人。我为弟弟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到高兴。在闲聊中得知,他这些年因为工作关系,接触了大量的人,用他话说就是“这世上啥人都有啊”。通过长年累月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开展工作、解决矛盾纠纷啥的,无形中不断改变、优化、修复他原有的个性缺陷,从而让他整个人变得拥有自信、富有心理弹性、为人处世懂得灵活变通。
反观我自己这么些年,虽然也一直很努力渴望改变自我个性缺陷,但一直不得其法。我不断地阅读各种各样的心理学、成长类书籍,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但现在看来效果微乎其微,当然也不是全无收获。
通过读书我了解到,人的“自我”本质上是人际互动的产物,尤其是出生后在原生家庭中与身边重要亲人的持续互动交往,从而塑造形成了大脑相对应的最初的神经通路,这就是我们外在脾气性格存在的物质基础。比如可能是由于小时候父母对我比较严厉,我感觉自己的个性一直以来都比较自卑、封闭,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老是习惯性地讨好别人。这种心态或习性可能不仅让别人不舒服,更加让我越来越自卑封闭。因为人都是有自尊心的,我根本就不想去讨好别人,但在跟外界他人相处过程中,很多时候经常是不由自主、无意识地讨好他人;同时因为不停讨好别人,而让自己内心积淀起无数的愤怒、委屈、自卑等负面混合情绪感受。我也想跟别人平等自尊相处,但是却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自己这种不良个性,很多时候我也意识到,只有带着自我正念觉察心跟人多打交道,在新的人际互动中积累新经验、探索新做法,好像才能慢慢改变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通过照原生家庭那面镜子,由此形成了僵固静态、自卑讨好的自我概念及自我个性,而后天只有再通过照各种各样的他人的镜子,通过跟各种人互动交往、沟通交流,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打破、改变及重塑自我内心深处原有僵固静态的自我概念和不良个性,也像弟弟一样养成开朗大方、豁达自信的那种成熟良好的性格。
平常有空时看《今日说法》,我感觉这个节目特别有教育意义。节目中时常看到潜逃几十年的罪犯,那些人在年轻时候因性情暴躁或不良生活习性等而犯下重罪,为了逃避法律打击远走他乡。一直到被公安人员抓获,数十年来他一直在他乡老老实实生活、谨小慎微做人,身边人都普遍反映这个人平时性格老实为人本分,怎么也没想到他竟是潜逃数十年的罪犯。退一万步说,如果他侥幸一辈子成功逃避了法律打击,那么这个人到临死前一定会认为自己早已改过自新,因为他的个性早已完完全全彻底改变,年轻时候那个性情狂躁、不惜违法犯罪、不可一世的青年早就死了、消失了。
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佛利德曼扮演的那位黑人囚犯一样,几十年来他无数次渴盼通过法官的假释、重获自由,但均遭拒绝。直到他两鬓斑白、年华老去,才第一次清醒意识到他跟年轻时候那个鲁莽犯罪的自己,已经是完完全全的两个人。他为青年时候那个性情鲁莽暴躁的自己感到遗憾,但也只能“无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并接纳如今这个个性温和与人为善的自己。由此,法官终于同意了他的假释请求。几十年前,年轻时候的他以一种个性踏入监狱;几十年后,他又以另一种个性走出了监狱。
我叙述以上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人的个性其实是可以改变、乃至彻底重塑的。改变个性可能需要外在环境变化与内在动机推动两种力量共同作用,当然我们多数人不可能像《今日说法》那些犯罪分子一样,被迫远走他乡隐姓埋名、改变个性,但我们也可以受此启发,通过有意识地改变外在环境与内心环境来调整、优化、改变、完善自我个性。
不可否认,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外在生活环境对我们个性的影响、改变有着我们可能都意识不到的巨大作用。在我们与身边同事、朋友、伙伴、亲人等持续人际互动过程中,尤其是在与相当多的陌生人、不熟悉的人互动交往中,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原有的人际互动模式(也就是自我个性脾气等,比如习惯性自卑讨好的人际交往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环境需要及人际交往要求,于是就在环境逼迫下,逐渐改变、重塑自我个性。就像我弟弟在部队服役那么多年,我想刚开始他可能还是一味固守自己小时候养成的僵固静态的倔脾气,但在新环境持续影响及逼迫下,他有意识或无意识只能不断调整、改变自我个性,从而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人际环境对自己提出的各种要求。
当然在此过程中,比起外部环境的逼迫和影响,人内在清醒认识到自我个性缺陷、内在想要改变自我个性的动机也要足够强烈才行。正所谓,“内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缺乏足够强烈的改变自我个性的愿望或动机,光靠外界环境逼迫,人最终是很难改变的。就像我原先工作单位的一位同事,他的个性非常老实腼腆,不管别人怎么欺负他,他好像都不生气,渐渐的,大家都当他是空气一样。有时我内心还挺同情他,觉得怎么他净受欺负、也不知道反抗;但看他好像这么多年一直是逆来顺受、甚至觉得无所谓的样子,我也就无能为力了。
说了这么多,总之,对于包括我在内的迫切地想要改变自我不良个性的人来说,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自我觉察、深度发现、勇敢剖析自我个性缺陷,进而产生强烈的自我改变的动机和愿望;另一方面更加要善用环境及他人的力量,通过环境刺激及与他人互动交往,从而助推自己不懈调整与人互动交往的方式方法,慢慢形成新的更加富有心理弹性、富有建设性、富有良好适应性的人际交往新模式,从而覆盖自我内心多年来僵固静态的人际互动旧模式(旧有的脾气性格),最终就会逐渐形成新的更加成熟美好、豁达自信、富有心理弹性和现实灵活性的良好个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