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是文人的通病;因有学识,恃才自傲,也是清高文人的常态,不过有些人显于表,有些人是骨子傲。
北宋大文豪苏轼,少年时遍览百书,博通经史,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由于少年心性本就心高气傲,有这满腹经纶做底气,文人所常有的自傲之态自也难免时有毕露。有一次,少年苏轼在自己的书房门上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狂傲之态,令人咋舌。
这“狂联”后来引来一老翁上门“求教”,他递给少年苏轼一本小书,说:“老朽家有一藏书,想向苏公子请教!”没想到苏轼接书一翻阅,却当场愣住了,原来书中尽是生僻的古文,十有七、八不认得。少年苏轼这时才领会老翁来意,羞得满脸通红,忙向老翁致歉。老翁只是点点头,没说话,微笑飘然而去。
老翁的“请教”,犹如当头一棒,让恃才自傲的少年苏轼醒悟了。他提笔到门前,给上下联各添了两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显然已明白“学海无涯”的道理,因而将“狂联”改成了“励志联”,有改过自新之意。
非凡之人,有时之所以能非同凡响,就在于他们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因势利导,以之自警、自励。少年苏轼年纪虽小,却已彰显了这种非凡的品质。
不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少年苏轼虽已收敛了书写“狂联”之类的自傲,但进入“比冠”之年后,有一次其骨子里“自傲”的毛病又犯了。这次让青年苏轼所感“自傲”的对象,是他家疏竹轩前的一块粗糙的怪石。他认为这块怪石没什么用,一无是处;因而嘲讽它难看,粗劣不堪,既不能做捣衣石或石礅,也不能做磨刀石或砚台,更做不了箭头或碑石。
然而让青年苏轼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块被他视作一文不值的怪石,竟是石之精,不是凡石。它晚上给苏轼托梦道:“我本石之精,因气愤你对我的轻蔑和侮辱,所以才来跟你理论一番……”
这块怪石许是历经悠久岁月,见识广博,竟引经据典,向苏轼阐述自己的价值。比如,它依据《尚书•禹贡》关于“铅松怪石”的记载,称自己“居海岱者充禹贡,雅与铅松相差肩”;它还把自己比作《左传·昭公八年》中记载的晋国魏榆之地那块会说话的石头,因民有怨恨,故石头会说话,看来它是真对苏轼的轻蔑有怨了;而据《长安志》载,临潼县东十里有狼石,形似龟,修秦始皇基,采比石,不能动,故它也自比“骊山”狼石,可“拒强秦”,“万牛汗喘力莫牵”。
这块怪石,最后仍有点愤愤不平地对苏轼说道——
“ 子今我得岂无益,震霆凛霜我不迁。
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概如我坚。
以是赠子岂不伟,何必责我区区焉。”
意思是说,你现在得到我,难道真没有用?震霆凛霜我都不变, 精雕细磨也改变不了我, 你何不学学我这种坚如磐石的“节概”。以这样的品格赠你,难道不伟大? 何必对我责备求全呢?
苏轼从梦中惊醒后,回想怪石之语,深感惭愧,为自勉,即于“席端”写下这首诗,名曰:《咏怪石》。这首《咏怪石》,成为青年苏轼时时自警的座右铭。
晚年的苏轼曾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丽,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他于“比冠”之年所写的这篇《咏怪石》,思想奇幻独特,行文驰骋纵横,的确颇具峥嵘之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