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状况,你有没有经历过?
马上就要出门了,孩子拿着鞋半天穿不上,好不容易穿上了,觉得不舒服又给脱了。
吃饭时,拿着勺子吃一会儿玩一会儿,对着水杯吐泡泡,再发会儿呆。
9点开始催他上床睡觉,10点能躺下就不错了,还总是特精神。
干什么都磨磨蹭蹭,好像故意跟你唱反调。
“快点!别磨蹭了!”你是否经常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自己急得怒发冲冠,孩子依旧岿然不动。
妈妈的音量日益增强,一堆大道理对着孩子叨叨,孩子不仅不听,抗击打能力反而越来越强。
你越催,他越慢。
这种时候,除了默念“亲生的”,好像也没有其他办法。
为什么孩子越催越慢?从心理学上讲,过多催促孩子等于在否定孩子,暗示他“你自己做不好,必须经过我提醒”,这样的方式孩子是很难接受的,即便接受,也心不甘情不愿。
看到孩子一脸抗议的表情,大人会觉得自己的威信受到了质疑,因为接受不了这种挫败感,所以会继续命令或者威胁孩子。
在看到大人情绪不稳后,孩子会开始紧张,本来他只想着完成穿衣服或者刷牙这件事,而现在他的注意力开始分散,试图应对大人的情绪,甚至在紧张之下会更慢,更容易出错,而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根本就是故意的。
其实想让孩子别那么磨蹭,最有效的方法是家长先管住自己的嘴,实在管不住,可以试试把自己催促的话录音,感受一下催个不停的自己有多烦。
所有的改变,从学会尊重孩子开始。
静下心想想,孩子拖拉的后果真的有这么严重吗?还是主要是我们自己在害怕?“你再拖拉,我也要迟到了!”“一堆处理不完的工作,我没有时间陪你耗!”
我们害怕自己承担不好的结果,更害怕自己的节奏被打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不断去催促孩子来适应我们的节奏,只是我们忘记了孩子也有自己的节奏。
我们觉得自己吃饭只需要十几分钟,所以希望孩子也能在这个时间段内吃完,当看到孩子慢悠悠地举起小勺子,捡起掉在饭桌上的米饭往嘴巴里塞,一粒、两粒、三粒……我们就按捺不住了——“别捡了别捡了”,或者干脆拿勺子把饭快速地往孩子嘴里塞,看着他大口大口地咽下,异常满足。可是,我们忘记了,孩子明明可以靠自己吃完饭的呀!
虽然他会慢一点,但这是属于他自己的节奏,是最适合他,最让他感到舒服的生活节奏。你的代劳会打破和谐的节奏。当他以后有了“反正爸爸妈妈会帮我做”的想法后,你能怨谁呢?
孩子自有他的生活节奏,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游戏吧,因为这些他亲自去体验才能学会,是旁人催促不来的。
他会乱涂乱画,但在信笔涂鸦中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会笨手笨脚,但在劳动中掌握精细动作,从而具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他会犯点错误,但经历过失败才不会在同一个地方二次摔倒……
恰恰是这些让孩子获得新技能,体会到成就感。所以,此时的慢换一世的轻松,又有何不可呢?
有些妈妈说,让我看着孩子动作缓慢还不催,我内心会焦急不安。
如果非要说,在言语上,我建议用表扬代替催促,因为鼓励奖赏总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比如,叫孩子起床,你可以提前10分钟,让孩子在自己的节奏中慢慢醒来,然后给予微笑:
“宝贝,你比昨天进步了。”
“很好,今天居然不用妈妈提醒你第二次了。”
一句简单的话,传递的是认可和表扬,让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升,因为渴望得到认可,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快起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