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薛兆丰北大经济学课程笔记
得到笔记:薛兆丰第11周问答:美国石油的短缺为何在一夜之间消失

得到笔记:薛兆丰第11周问答:美国石油的短缺为何在一夜之间消失

作者: 0ceb129a5e0b | 来源:发表于2017-05-06 17:48 被阅读179次

今天虽然是问答,但是感觉理解起来很困难,可能是因为涉及到了历史上的真实案例。现实中的问题总是要比理论上的假设要复杂的多。

放弃价高者得规则或许只是从长远角度坚持了价高者得

这里给出了放弃价高者得的例子,也就是前面课程中提到的在价格外,额外考虑了其他分配规则的例子,比如,大学收聪明的学生,而不是出学费多的学生;医院急诊室抢救更加危重的病人,而不是支付额外费用的病人;爱情要挑选看对眼的人,而不是钱多的人。薛老师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评判标准,就是卖家到底需不需要挑客。

这些例子让我突然间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短缺”,是我们在经济生活最常用的货币手段突然间不灵了的时候的一种感受,而且人们暂时没有选择价高者得,也可能是人们考虑了更长远的价值,想赚更多的钱(阴险脸……)。

具体来说,大学收聪明学生,这时大家觉得钱不好使了,买不到学位了,所以有一种强烈的少的感觉,可是实际上,从聪明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这里支付的是智商,智商越高,越感觉不到少的问题,因为他们可以尽情挑选学校,学位多的很,对他们来说,没有短缺问题。而大学呢,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名的大学接受的校友捐款可是比政府给的还要多,而且还有科技成果转化,所以他们是放长线钓大鱼,本质上看,智商是可以进行货币化的,如果这样来看,那么就还是价高者得啊!

医院的例子让我觉得,危重病人支付的是时间的价值,越危重,他们的时间单位价值就越高,这种价值抢救的越多,证明医院对应的专业水平价值越大,医院就越值钱,从长远来看,这种价值是可以换算成货币的,因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就诊。所以,急诊只是相当于超市营销的一种策略,有些商品定价低,但实际并不是超市放弃了价高者得,而只是为了吸引客户来,买其他贵的东西。

爱情这个例子,就像我们古代最流行的才子佳人故事,佳人爱的的确不是钱,但是必须有才,为什么,因为有才的人未来有钱的可能性极大,现代说的“潜力股”、“凤凰男”不也是同样的道理么。所以,还是很难说,爱情不是价高者得的例子。

美国石油短缺为何在一夜间消失

薛老师介绍了美国石油短缺产生的原因和消除的背景,尼克松时期对石油价格进行严格控制造成了长达10年的石油短缺,里根上台后,第一周内就宣布解除油价限制,于是,短缺问题一夜内解决。

这个过程是如此简单,以至于我不能相信。

于是上网查询了美国70年代石油价格管控的相关背景,以证实自己关于石油供给限制的猜想是否是错误的。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做详细深入的考证,只能根据百度排名靠前的链接获得一点信息,所以自己得出的分析也未必准确:

70年代的问题都离不开冷战这个大背景。而这个时期最有名的历史事件之一就是OPEC组织的产生和石油危机,这个例子被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抵抗美帝国主义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在高中时是我们必学的历史知识点。而美国的石油限价政策正是在石油危机后得到强有力的贯彻执行的,所以,不能忽略其中的政治问题。

战后美国工业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大幅上升,一些著名的石油大亨例如洛克菲勒等也开始了海外石油产业并购。由于海外特别是中东地区、拉美地区的石油便宜,总体上看,美国经历了一个从出口大于进口到进口远远大于出口的过程,这种国际贸易上的变化,引发了美国国内石油产业的危机,整个石油行业特别是中小开采商面临大面积倒闭危险,引发石油产业链发展的停滞和倒退,于是有着大把银子的石油业主纷纷游说、联名上书要求国家制定保护国内石油产业的政策。而石油作为重要的国家安全资源,特别是在冷战这种关键时期,美国政府亦无比担忧这种严重依赖进口的形势愈演愈烈,导致工业发展受制于人,进而引发国家安全问题。而这种担心随后就在OPEC组织联手控制石油出口数量、提高石油价格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中被验证了。国内工业大受影响,为此,尼克松不得不重新开始限制石油价格,并制定石油供给配额,以保证工业部门优先获得石油供给,同时通过政府补贴扶持中小石油开采者,鼓励其探明新的油田,提高冶炼技术水平,保护石油产业的发展。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当然是引发了“短缺”。然而,也正是在这10年中,美国最大的油田被探明,石油产业得以在保护中继续发展,逐渐形成了可以对抗国外的能力。而当里根上台,国际环境和国内石油业状况都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此时取消石油价格限制已经不需要再面临尼克松年代的那些担忧了。

如果以上的信息是接近历史真实面貌的,那么总结一下,就是国际市场的供给不充分,引发国内资源稀缺加剧、价格攀升,引发社会整体工业成本增加,降低国际竞争力,所以为了对抗国际市场供给,制定价格管理政策来解决国内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保护国内产业,副产品是产生了“短缺”。所以,“短缺”在这里是一个“两害相较取其轻”的做法。

所以,这个例子确实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没有前面“价格管制”铺路10年,后面的放弃管制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可以这样想,如果尼克松当年没有实施价格管制,那么国际油价必然攀高,美国工业成本增加,物价升高,美国人民生活成本增加,出口减少,美国人民收入减少,社会矛盾加剧,政府多印钞票,引发通货膨胀……这时,如果你是美国人民,你会选择“短缺”还是“通货膨胀”呢?

这个例子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短缺”只是一个现象,不能作为唯一的经济政策好坏的评价标准。不知道这种认识是否正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到笔记:薛兆丰第11周问答:美国石油的短缺为何在一夜之间消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ds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