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李玫瑾教授的一段小视频,讲孩子爸爸一直忙于工作,和孩子交流很少,孩子初中时上网,爸爸开始参与管理,也就是打孩子了几次,结果发现自己的照片被孩子刮了刮。
李教授分析,孩子从小没有和孩子建立感情,没有给予孩子陪伴和温暖,所以后来打孩子,就容易让孩子心理萌生恨意。假如父母从小陪孩子游戏,给孩子温暖的怀抱、亲切的交流,在孩子心理有父母的温情,后来再打骂孩子,孩子不会记仇。
今天我在给宝宝换尿不湿的时候,就想到了李教授讲的陪伴,我为孩子换尿不湿,孩子也能闻到妈妈的味道,也能感受到妈妈为他的付出,我们此时就是在建立感情。孩子虽然小,但是他的感官是存在的,他能感受到妈妈的爱。
我有时候就怀疑,老大那时候不好带,有时候哭就是我带的少,在她一两个月最需要妈妈的时候被奶奶抢走了,她对我有埋怨有恨意,所以在我抱她的时候,她不友好。而现在二宝,一直由我带,虽然白天奶奶会抱的多,但是换尿不湿,晚上哄睡、陪睡都是我,所以宝宝能感受到妈妈一直在,更有安全感,表现一直很配合妈妈,情绪更稳定,更好带。
当然,我也很注意和老大的关系,抽空总要去幼儿园接她,和她在路上手牵手,一起说说话。给她温暖的陪伴。当然,我也很会偷懒,平时基本上不过问她的饮食起居,都由爷爷奶奶照顾,但是也很少去批评她,陪伴他时,总是高高兴兴。我还做的不足,需要更多时间和她游戏。
网友评论